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

行政地名:四川省凉山州喜德县 行政隶属:凉山州 行政代码:513432
长途区号:0834 邮编代码:616750 车牌号头:川W
行政级别: 人口数量:约15万人 人口密度:68人/km²
辖区面积:2206平方公里
地名 人口数量 辖区面积 行政代码 下属单位
光明镇 约1.7万人 128平方公里 513432100
且拖乡 约6000人 约104平方公里 513432208
北山乡 约4000人 101平方公里 513432205
李子乡 约28平方公里 513432204
鲁基乡 约6000人 约99平方公里 513432203
贺波洛乡 约7000人 134平方公里 513432202
尼波镇 约6000人 约145平方公里 513432106
洛哈镇 约8000人 181平方公里 513432105
米市镇 约6000人 约121平方公里 513432104
两河口镇 约9000人 约92平方公里 513432103
红莫镇 约9000人 147平方公里 513432102
冕山镇 约1万人 约190平方公里 513432101
沙马拉达乡 约3000人 45平方公里 513432210
    喜德县位于四川凉山自治州中北部,幅员面积2207平方公里,人口13.3万。境内交通便捷,通讯发达,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公塘子”温泉流量大、含硫高、水温高、场地宽阔。则莫溶洞群、汉代大石墓群、则莫大峡谷、公母鱼洞河、瓦尔瀑布神秘莫测,令人神往。
    54平方公里的小相岭更是风光无限,极具旅游开发价值。景区群山叠翠,沟谷纵横,森林茂密,草甸成片,峰壑松石,奇花异草,既有冰川湖泊群,又有杜鹊花海3万亩,黄背高山栎林3000亩,原始冷杉林万余亩,还有形似逼真的双龟山、奇山怪石的盆景沟。此外,生产的晶莹芳香、绵软醇厚的“火把液”系列美酒和特色浓郁、古朴精美的彝族漆器手工艺品倍受国内外人士青睐。
    辖:光明镇、冕山镇、洛哈镇、两河口镇、米市镇、红莫镇、尼波镇、巴久乡、北山乡、东河乡、乐武乡、且拖乡、西河乡、拉克乡、李子乡、沙马拉达乡、依洛乡、贺波洛乡、热柯依达乡、鲁基乡等13个乡,7个镇。1个居委会、169个村民委员会、604个村民小组。城镇人口占8.1%。光明镇为县城所在地,海拔1843米,城区呈扇形分布,故有扇城之称,面积2.25平方公里。人口1.79万
    历史沿革
    喜德县秦时为蜀郡辖地;三国两晋及隋唐因之;元时属建昌卫之苏祈县;明属宁番卫冕山千万所;清为西昌和冕宁两县所辖。1952年8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将西昌红毛妈姑彝族自治区和冕宁靖远区合并,于1953-2-24日建立喜德县至今。县政府设在甘相营,彝语称“夕夺拉达”意指制造铠甲的地方。根据“夕夺”二字的汉语谐音,而命名为“喜德”县。
    在奴隶社会的漫漫长夜里,喜德人民靠着火塘中的火种驱散寒冷与迷茫,靠着刀耕火种取得糊口之食,靠着自己的韧性抗争天灾人祸,顽强地生存繁衍。喜德建县至今,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间。然而就是这一瞬间的伟大变革,实现了喜德历史上的三次大跨越:1953年,民主改革,一步跨越两千年,全县各族人民跃进了社会主义的崭新天地;1979年,改革开放,勤劳致富奔小康;新世纪,西部大开发,调整结构,增加收入,找到了富民强县的好路子
    自然地理
    喜德县东有马古梁子为屏,与昭觉县接壤;南有安宁河围绕,与西昌相望;西以娃来火普、以鞍山为界,与冕宁县毗邻;北有小相岭、瓦吉木梁子拱卫,与越西相连;中部突起红毛梁子──风波顶鸟瞰全境。其地理坐标,东经11'36“-42'56”,北纬53'15“-31'12”。南北长70.8公里;东西宽59.5公里,幅员2200.4平方公里,折合3300600亩,有常年耕地22.06万亩,森林覆盖率25.8%,天然草场100余万亩,是一个人少地多,资源丰富,农、林、牧、副各业发展潜力较大的山区县。
    2000年,人口总数137652人『1997年,年末总人口125855人。人口出生率1.828%,人口自然增长率10.37%。』,其中彝族117446人,占总人口的85.32%;这里还是现代彝语标准语音所在地。境内地形以中山为住,有沟坝、中山、高山等7种类型。中山占总面积的75%。最高海拔4500.4米,最低海拔1580米。年平均气温14.1C,年降雨量约1000毫米。资源以水能和铁、铅、锌、花岗石、白云石、大理石等为主。水能蕴藏量18.64万千瓦,可开发量7.26万千瓦;花岗石储量40亿立方米,白云石储量3亿吨。全县已初步形成以畜牧、林果、烤烟、蚕桑、建材(花岗石等)和加工业为主要支柱的优势产业
    文化卫生
    建县初,喜德仅有6所小学,220名学生,15名教师。
    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科教兴县”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常抓不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一是改善办学条件。继1997年“双基”验收合格后,充分利用国家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十年行动计划”的机遇,积极争取到项目资金1035万元,改造和兴建教室16492.94平方米。二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充分发挥教育规模效益,已将全县202所小学撤并为156所,9所中学并为7所,目前在校生17867人,教职工总数1242人。初步形成了融普通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双语教学为一体的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三是教师素质得到提高。全县教师学历达标率不断上升,并拥有7名全国优秀教师和3名特级教师。四是民族教育规模空前。全县三类寄宿制学生已达5700名,创历史新高。学龄儿童入学率92%,巩固率95.3%,有效巩固了“双基”成果,正向“普九”迈进。
    喜德民族卫生事业从零开始起步。通过50年来的发展,农村三级医疗防保网已初步形成,县、乡、村建立了村卫生站管委会(或领导小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并建立好管理制度,切实形成层层有人抓的局面。无医无药及缺医少药的情况得到逐步的改变后,人们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人均预期寿命由解放初期的30岁,提高到65岁。目前,全县各类医疗机构达50个,医务人员328人,170个行政村建有156个卫生室,乡村医生有182人,并建立120个重点村卫生站,从而切实加强了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网底建设。
    近年来,省州对县医院先后投入数百万元资金,改善、提高了医疗条件和技术水平,使其形成了集医、教、研、治为一体的医疗中心。与此同时,妇幼保健、卫生防疫、食品卫生、药政管理、全民健康教育等其它各项卫生事业正蓬勃向前发展
    计划生育
    1953年全县总人口仅为71309人,其中少数民族占86%。1964年~1982年,人口迅猛增长,出现了人口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为了有效控制人口急剧发展,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一是加强领导,严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和一票否决制;二是大力确保网络和队伍建设的力度;三是深化宣传动员工作,引导广大群众转变生育观念
    截止2002年底,全县计划生育率95.98 %,人口出生率16.74‰,自然增长率11.09‰,20年来累计少生人口4.5万人。实现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文化旅游
    喜德有着灿烂的彝族文化和渊源历史。1953年成立的县文化馆先后编创的富有地方特色的作品《看礼花》、《酒歌》等获省优秀创作奖,《牧羊姑娘》、《学文化》等作品获表演优秀奖。1984年成立的喜德县农村业余演出队,被誉为“大凉山上的乌兰牧骑”,至今仍活跃在城乡,它曾被省文化厅授予群众文化先进单位和文明演出队称号。
    城市建设
    为了能尽快将境内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在提出“重树崭新形象,吸引八方客商”的理念后,坚持以“诚恳的态度结识投资者,以独特的优势吸引投资者,以优惠的政策回报投资者,以优质的服务帮助投资者”的原则,狠抓投资环境建设。为此县委、县政府补充完善了《喜德县关于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规定》,从投资领域、形式,用地政策、税收政策,引进资金奖励政策,管理和服务方面等做出了具体的细化、量化使之可操作性强。并设置了举报投诉中心,公布投诉电话,安排专人处理招商引资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通过改善投资软环境,喜德在招商引资和经营城市工作中迈出了坚定的步伐。树立了“提升人气、引来财气,互利互惠、实现双赢”的城市经营理念,确立了“政府搭台、部门服务、企业唱戏、群众受益”和“突出重点、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等工作经验和原则;制作出了3.45平方公里的县城新区规划和0.72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规编制;投资1200万元,对100多幢旧房、危房进行了全面改造;引资1450万元,建设沁泉小区、贸易小区、阳光小区、县委宾馆;积极吸引外商,创建了喜德县炬力公贸有限公司和良在特种合金厂等一批民营企业;投资1220万元对市政道路、供水管网、广播电视光缆、电力线路、电信线路进行了大力改造。喜德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县委、县政府坚持走特色路,打旅游牌,目前已入围“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同时还引进凉山州京华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500万元开发温泉休闲度假村,由此拉开了培育以“温泉开发为突破口,以小相岭风光为重点”的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帷幕,成功地推进了“三个转变”。
    经济建设
    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92亿元,比1996年(下同)增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7亿元,增9.6Ok;第二产业增加值0.88亿元,增7刀%;第三产业增加值0.87亿元,增8.8%。粮食产量60004吨,增3.6%;烤烟产量984吨,增13.1%:油料产量39吨,减4{%;肥猪出栏55332头,减2.2%。乡镇企业营业4欠人19720万元,增24.5%;上交税金533万元,增23.4%;实现利润991万元,减59.3%。工业企业销售收入979万元,减75.1%;利税总额269万元,减62.9%;实现利润166万元,减19.8%。交通运输货运量50.4万吨,增14.5%;客运量91.1万人次,增12.4%。邮电业务总量139.23万元,增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37万元,增1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64万元,增24.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405万元,更新改造投资709万元,其它投资550万元。新增固定资产1071万元,减52.9%。财政收入1511万,增17%;财政支出4093万元,增18.9%。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1399万元,增10.5%。 中学在校2167人,减4.6%;小学在校生15651人,增16.1%;学龄儿入学率95.7%,增6二个百分点。推广应用科成果31项,有文化馆1个,医院病床245张,卫生技术人员317人。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已达41107万元,工农业总产值实现41318万元,粮食总产量达66076吨,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382元,财政总收入为2240万元。
    1952年,喜德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9.7万亩,亩产106.8斤,总产2104万斤,人平粮食300斤,农业总产值331万元。2002年,喜德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1万亩,较1952年增加1.3万亩;亩产629.3斤,是1952年的5.9倍;总产66076吨,是1952年的6.3倍;人平有粮1065斤,是1952年的3.6倍;农业总产值12543万元,是1952年的37.9倍。 林业通过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天保、荒山配套和“六个林带”建设等工程,已成为农村经济中的新亮点。自2000年开始实施的“六个林带”建设,截止到2002年底共完成种植面积139287.6亩。目前,全县有林地森林覆盖率22.78%,加灌木林及四旁植树为37.79%。喜德县森林面积6.8万公顷 ,其中飞播造林 4.5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0.76% ;天然草场7.61万公顷,人工种草0.73万公顷,有5类100多种动物及多种植物,中草药 900 多种,以续断、黄连、胆草、党参为大宗。
    畜牧业在农业经济中已占据重要位置。通过实施草畜“3150”工程,稳步推进了肉羊、乌骨鸡、仔猪等畜产品向基地化、规模化方向发展。2002全县畜牧业总产值为555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4.3%,较上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在农民当年人均收入的1382元中,畜牧业为578,占41.8%。有力确保了畜牧业能在“十五”期内实现农业内部的“半壁河山”地位。 农业科技应用谱写了灿烂篇章,农业经营项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水果、干果、蚕桑、烤烟、花椒、蜡虫等已初具规模,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骨干项目。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县乡公路网络基本形成,乡村公路建设全面推进,91%的村已解决了用电问题,80%的村已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大力度开展的农田基本建设,使户均已拥有近1亩的高产稳产田地,各地抵御洪涝、干旱、冰雹、病虫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增强。
    喜德建县初期,工业经济几乎是空白,工业总产值不足3000元。建县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县积极探索和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建立起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好成效。一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2002年,私营企业喜德县良在特种合金厂的高科技产品──特种合金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川西南地区酒类骨干企业之一的火把液酒业公司,所生产的沁泉珍品和火把液系列酒成了州内首选接待酒。二是能源工业得到较快发展。现已建成5座国有控股电站和9座个体私营电站,使全县总装机容量达17250千瓦。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引进技术进行科技创新的相岭冶金炉料有限责任公司在1994年单一产品──铁合金生产的基础上,依靠充足的电力,开发出高能耗新产品,其各种产品远销省内外;喜德达歌建材股分责任公司业已通过ISO认证,2003年所生产的“达歌”牌系列水泥被评为凉山“名优”产品,生产经营连续八年被州政府评为综合经济50强企业和纳税明显企业等殊荣,全州唯一获取“四川省境内免检产品”的称号已经公示。三是民族传统工业不断繁荣壮大。彝族漆器、民族服饰等工艺制品做工精良、色泽鲜艳,产品远销欧美和东南亚地区。
    交通通讯
    形成公路、铁路“两位一体”的运输网络。公路通车里程达436公里;纵贯境内8个乡(镇)的成昆铁路,设有10个火车站,长83.17公里。今年内将新建时速200公里的成昆复线,在县内拟建一个火车站,是凉山州拟建的五个火车站之一,通讯事业经历了从手摇电话、自动电话、光纤传播交换、程控电话、本地移动A网、移动全球通等一次又一次质的蜕飞跃;
    目前,住宅、移动电话用户已达1.1万余户;境内还开通了宽带网、用户专线、四川党政网等。

CopyRight 2022-2023 海阔中华地名网 All Rights Reserved.山ICP备19002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