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

行政地名: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 行政隶属:凉山州 行政代码:513422
长途区号:0834 邮编代码:615800 车牌号头:川W
行政级别: 人口数量:约13万人 人口密度:10人/km²
辖区面积:13252平方公里
地名 人口数量 辖区面积 行政代码 下属单位
博窝乡 约2000人 约805.5平方公里 513422226
项脚蒙古族乡 约155平方公里 513422208
李子坪乡 约3000人 约198.5平方公里 513422209
西秋乡 约3000人 约135.2平方公里 513422213
克尔乡 约3000人 约250.8平方公里 513422214
白碉苗族乡 约5000人 约.1平方公里 513422215
三桷垭乡 约5000人 约351.5平方公里 513422216
倮波乡 约5000人 约470.7平方公里 513422217
卡拉乡 约1239.5平方公里 513422218
屋脚蒙古族乡 513422207
牦牛坪乡 约3000人 约240平方公里 513422206
俄亚纳西族乡 约5000人 约591.2平方公里 513422204
瓦厂镇 513422101
茶布朗镇 513422102
雅砻江镇 约2000人 约659.8平方公里 513422103
水洛镇 约5000人 约1343.4平方公里 513422104
列瓦镇 约3000人 约104.7平方公里 513422105
博科乡 约5000人 约337.4平方公里 513422201
宁朗乡 约2000人 约607.9平方公里 513422202
依吉乡 约3000人 约261.1平方公里 513422203
    木里藏族自治县地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之西北,是凉山州下辖的一个市辖区。地理坐标东经100°3′——101°40′,北纬27°40′——29°10′之间。北与理塘、雅江接壤;东北与九龙隔雅砻江相望;东接冕宁,南依盐源,西和西南分别与云南省宁蒗、丽江、中旬相连。面积13252平方千米。邮政编码:615800。自治县人民政府驻乔瓦镇。
    自然地理
    地貌水文
    木里地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结合部,是横断山脉在四川境内表现最典型的地带;东跨雅砻江、西抵贡嘎山,北接甘孜州,南临金沙江,地形以高山为主,太阳山脉,宁朗山脉、贡嘎山脉的峡谷之中,分布着雅砻江、木里河(又称理塘河),水洛河(又称冲天河,无量河),由北向南,纵贯全境。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最高处为西北贡嘎岭的恰朗多吉峰,海拔5958米;最低处为冲天河与金沙江汇流的三江口,海拔1470米,其间相对海拔高度为4488米,平坝和台地仅占总面积的0.14%,主要分布于沿河两岸的项脚、屋脚、东朗、卡拉等地。
    气候特点
    木里属亚热带气候区受地理位置和大气环流影响,全境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气候,冬暖干燥,夏凉润湿,四季无明显区别。随地势高低不同,形成气候的主体分布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境内平均气温为11.5,7月份最高值17°C,1月最低值为4.2°C,无霜期219.7天,年均降水量818.2毫米,最高年降水最1050.2毫米;最低年降水量为541.0毫米,雨季集中在6——9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86%,光照可达2291.9小时,日照率在60%以上,但利用率差。自然灾害频繁,有雹灾、泥石流、山体垮塌,地震、雷暴、风暴、春旱、秋旱等。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全县土地总面积1987.8万亩,其中农、林、牧、城镇、工厂、交通等用地1771.5万亩,占幅员面积的89.11%,水域9.75万亩,占幅员面积的0.5%;裸岩及不能用地206.55万亩,占幅员面积的10.39%。
    森林资源:木里林业用地面积1267.2万亩,占幅员面积的63.75%;森林覆盖率60.4%,木材蓄积量1.05亿立方米,居全省各县之冠。其中针叶林占林地总面积的96.3%。
    水利资源:木里水资源得天独厚,居四川省、凉山州之首。雅砻江干流属国家资源,其水能理论蕴藏量除外,木里河、水洛河、卧龙河流量丰沛稳定,总水蕴藏量467.37万千瓦,此外,尚有大小溪流上百条,可开发水资源有109处。装机容量能达17.4万千瓦。除已开发利用的外,现正在开发 的有沙湾电站,达瓦电站;立洲电站,2006年已开工,固增电站即将启动;水洛河勘测工程已结束,即将开发。
    境内水域面积9.75万亩,占全境幅员的0.5%,除河流外,尚有湖泊面积0.9万亩分布县内各地,其中距县城50公里的寸冬海和丁冬海最为出名,水质清澈甘甜,风光秀丽,水产丰富,已划为县级重点旅游景点。
    动物资源:木里素有“动植物乐园”之称。境内山高林密,人口稀少,适合野生动物繁殖,整个山区就是一座天然的动物园,常见的有200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白唇鹿、牛羚、羚羊、云豹、豹、金雕等十多种;国家二级保护的有小熊猫、短尾猴,猕猴、黑熊、班羚,马鹿、岩羊等50多种,受国家一、二级保护的鸟类有18种;此外,列入四川省重点保护鸟类有鹰鹃、八声杜鹃、小白腰雨燕等3种。此外,木里有广阔的高山牧场牦牛、绵羊产量巨大,为兄弟县提供了大量的种牛。另外国家在鸭咀建有马麝场一个,有马鹿50余支。
    植物资源:境内木本植物627种,81科,199属于“珍稀频危”和受国家一、二级保护的树种在10种以上。境内经济林木有花椒、核桃、沙棘及野生果类约50种。
    中药材资源:全年药材产量达100吨,国家指定的24种二类药材中,木里就有12种,其中贵重药材有虫草、贝母、天麻、熊胆、麝香、鹿茸等。菌类有蘑菇、鸡枞、木耳、美味牛肝菌,刷把菌,马鹿菌等,特别珍贵的是松茸,数量多,畅销国外。
    矿产资源:木里矿产资源点多面广,据地质部门勘测,县境内金属矿有砂金、岩金、银、铜、铁、锰、铅、汞、镍等及多金属伴生矿17种,其中黄金开采历史较长,藏量丰富,据统计,仅耳泽矿区的储量达10810千克,资源保证程度达200年以上。非金属矿中的水晶、石膏、砂岩、页岩、冰州石等,质量上乘,储量丰富。
    地名由来
    其一:木里两字为盐源县境内项氏土司领地的总称,因大寺之一名木里,故以木里大寺之名为全境名称。
    其二:木里原为丽江纳西族土司木天王所占据,因其二十一世祖于明洪武十五年被皇帝赐姓木,解放前俄垭一带仍设木官管理该他,木里即木氏之地。
    其三:民国《盐源县概况》一书说:“木里地名载于地图者,当自清末始。清末皇朝舆地图四川分图,载有米里寺,木里即米里这音变。”
    其四:佛经中记载:在印度的东北方有一叫木里的山谷之地,是佛法的根本护法女神巴登拉姆的圣地道场,所属这一片土地总称为木里。
    其五:木里之称,不始于清,亦不始于明,始见于史书者,有元人所撰《世经大典·招捕总录》云南条,谓:“至元二十四年(1287)十月,木龙蛮他谋,告阿勒沙村阿加之子明目行军杀死凹材头目刺些,云南省下丽江路军民宣抚司明目出现”。所言“木龙”或者“木笼”。所谓“里”、“龙”或“笼”,当属民族语,疑为地方之意。
    其六:木里第二代大喇嘛松典绒布主政时,继降央桑布遗志,寻找新建庙地址,寻至今桃巴里易店附近,见一狐狸窝,便打卦看是否可在此地建寺。打卦时,卦线中断(藏语称“幕类”),即认定此地是建寺的好地方。1656年在此建木里大寺。后即以木里为全境之名。
    其七:此地名‘米里’。后来音变意乱。过去历史记载:在此方(指木里)的附近,有似西藏米里亭圣湖。(藏语称‘多康翁秋米意扑中米里顶给措’汉意为‘自在欲界的神’),山水酷仅西藏的米里亭圣湖。因此,就称为第二个米里亭圣湖。‘木里’二字为梵文,意为女神(巴丁拉姆)居住的圣地。
    历史沿革
    木里原属盐源一个辖区,秦统一中国后,置越焦郡定管县(即今盐源)。
    唐朝改定管县为昆明县,属越焦郡,后一度为吐蕃、南治所占。
    宋时归南治政权所辖。
    元代属德平路,改昆明县为润盐县。
    明置建昌卫,设千、百户土司。
    清置宁远府,改润盐县为盐源县,为四川省所辖。
    民国时期,盐源县为宁属屯垦委员会所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中央政务院批准,1953年2月19日正式成立木里藏族自治县。县治原驻瓦厂,1961年迁至博凹,今乔瓦镇。位于东经101°16′,北纬27°55′,平均海拔2300米。县域面积13252平方公里,原辖3个区,19个乡,几经分级建镇,2006年末,辖3个区一个镇,28个乡(其中5个民族乡),112个行政村,603个村民组,9个牧场。
    文物古迹
    木里大寺
    木里境内的大多数人民信奉藏传佛教,仍保留着许多原始神秘的宗教文化,把喇嘛活佛奉若神灵,宗教特色十分突出。木里活佛在整个藏区享有特殊的地位,全县佛教胜地三大寺,十八经堂。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木里大寺,位于桃坝乡你易店村,海拔2637米。1656年,由木里藏传佛教三世活佛兼第二代大喇嘛松登桑布主持兴建,历时12载,于1661年建成,命名为嘎登喜祖·郎巴吉韦领。全盛时期的木里大寺整个建筑群占地8万余平方米,是境内最宏大的格鲁派寺庙。而在那时的木里有三座着名的大寺——康鸟大寺、瓦尔寨大寺、木里大寺。
    历史事件
    水洛乡森林火灾
    5月17日,木里县东孜乡发生重大森林火灾,经过两千余名扑火人员连续六天的鏖战,大火于23日晚被扑灭。但同日,国家林业局西南航空护林总站西昌站在飞机侦察过程中发现,距东孜火场直线距离约28公里的水洛乡原始林区,又燃起大火。
    两次森林火灾,引起国务院及国家林业局及四川省的高度重视。26日,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和四川省副省长率领工作组赶到木里县,投入紧张的灭火指挥工作中。国家林业局调拨了一批扑火物资,于26日从北京空运至四川。由林业专业扑火队、森林武警官兵、当地群众组成的2100余名扑火人员,全力以赴,砍伐隔离带,打扑林火。2005年5月23日,最终水洛森林大火被成功扑灭,火灾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前线指挥部精心安排留守人员,彻底清理火场,加强巡查,严防林区死灰复燃。
    风土人情
    木里大寺燃灯节
    燃灯节,又称“宗喀巴节”、“五供节”。藏语叫“噶登安曲”。每年藏历十月二十五日举行,为期1--2天。是藏区藏族人民的传统宗教节日。
    藏历十月二十五日,是藏传佛教格鲁巴(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圆寂成佛的日子。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宗教领袖,藏区各黄教寺庙和信徒要举行诵经、磕头、灯供仪式等隆重的祭祀活动,祭祀宗喀巴大师在天之灵和祈愿大师赐予善良的人们以吉祥幸福。
    这一天,木里附近的信教群众和寺庙,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顶及窗台点燃酥油灯,念经歌颂宗喀巴,以示纪念。
    燃灯节是木里寺庙最隆重的佛事节日。四面八方的信教群众数百人或步行、或骑马齐集大寺周围安营扎寨,在节日期间向活佛和寺庙敬献礼品,聆听活佛讲经,受活佛摩顶,以求消灾祈福。同时,瞻仰宗喀巴神像,观看跳神等佛事表演。
    行政区划
    木里藏族自治县辖1个镇、23个乡、5个民族乡:乔瓦镇、桃巴乡、博科乡、宁郎乡、依吉乡、水洛乡、牦牛坪乡、李子坪乡、列瓦乡、芽祖乡、下麦地乡、西秋乡、克尔乡、三桷垭乡、倮波乡、卡拉乡、后所乡、沙湾乡、东子乡、麦日乡、东朗乡、唐央乡、博窝乡、麦地龙乡、俄亚纳西族乡、屋脚蒙古族乡、项脚蒙古族乡、白碉苗族乡、固增苗族乡。
    人口民族
    总人口129725人,总人口中藏族42572人,占32.8%;彝族36580人,占28.2%,汉族27071人,占20.9%;其它少数民族:蒙古族、苗族、纳西、布衣、壮族、白族等13个民族23502人,占18.1%。
    经济概况
    经济发展
    木里县是藏族聚居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建县前群众实行“刀耕火种”,生产原始落后,农村十年九荒。建县后,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生产有了较大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1991年至2006年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195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仅 万元,至改革开放后的1990年达12596万元,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增至51202万元,比1990年增长4.06倍,年均递增25.4%,产业结构,1990年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 为
    至2006年调整为 。地方财政收入 1953年为17.4(上级补助)万元,1990年达1353.4万元,2006年增至3598万元,是1990年的2.66倍,年均递增16.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6年完成 万元,较1990年增 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6年达 万元,是1990年 倍,年均递增 %,物价指数控制在 %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21‰以内。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工业经济曾一度快速发展,工业产值1998年比1978年增长约18倍,年均递增9%左右;1978——1991年新增固定资产14084万元。1997年,木里工业产值到全州第14名;实现资金利税率占全州第12位;资金周转率,占全州第15名;劳动生产率占全州第14位;技改资金投入占全州第4名。
    1998年后,木材禁伐,原建筑在木材采基础上的工业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电力企业因受洪灾影响而步入困境,致使木里的工业产值由1998年的15396万元减至1995年296万元。
    新中国建立前,木里只有19户外籍座商,1953年后建立商业机构18个,1959年,对县城的5户私营商业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至1980年,全县商贸机构达143个,从业人员由1957年的196人,增加到1980年的451人;至1990年尚有国有商业企业99个,从业人员476人,另有集体商业企业7个,从业人员59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由1952年的10万元,增加到1990年的3532万元。
    1991年后,商业企业实施改革,退出市场主导地位,国有商业机构逐步减少,代之以股份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民营商业为主。
    1980年开始,政府大力扶持民营工业的发展,1981年全县民营商业10户,注册资金1.2万元,从业人员不足20人,到2006年,全县已有民营商业机构 户,是1981年 倍,注册资金 万元,从业人员 人,其中,民营商业机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值 万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民营工业总产值 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全县非公有经济在GDP中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 %,增加到2006年 %。
    木里旅游2002年正式起步,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业当作后续产业来培育,木里旅游业依托“香格里拉”为品牌,把洛克路打造成品牌产品,以生态体验旅游为核心,以特种旅游、专项旅游为主导,逐步适量发展大众旅游,加强区域协作,最终将木里打造成为“香格里拉”旅游金三角核心区和具有国际影响的体验旅游目的地。至2006年,旅游人数已由2002年的 人增加为 人,旅游收入由2002年的 万元增加到 万元,旅游收入占GDP%。
    农业生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县政府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并加强对农业的领导。1983年开始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县委、县政府以增粮,增收为目标 ,大力推行“科技兴农”战备,促进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从科学培训,推广良种,配方施肥、改田 改土,地膜种植,增加农田基本建设,兴建人畜饮水工程,扶贫 攻坚、减免农业税、粮食直补,畜种改良退耕还林人工种草、牧区三配套工程、新村建设,移民工程、建水果基地、发展大棚蔬菜等,政府每年大量投入,通过一系列措施,至2006年,全县退耕还林 公顷,人工种草 亩,改田 改土 万亩,全县农业总产值 万元,比1990年增长 %,每年递增%,其中种植业产值 万元,增长%,年均递增 %;畜牧业产值 万元,增长%,年均递增%,粮食产量公斤,比1990年增长%,年均递增%;四大牲畜出栏 万头,比1990年增长%,年均递增 %。
    工业生产
    建县前是一片空白,1958年开始全县有9个企业,到1980年发展到39个,1991年达41个,其中国有企业18个,集体所有制企业工业23个,主要工业部门由1958年的矿山采掘,木材采运发展到冶金,电力,机械和食品委和建筑等各领域。工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协调了县内三大产业的发展比例,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1978年54:34:12进入到1995年的25:43:32,工农业总产值内部也发生了变化 ,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36%,上升为1991年的61%。
    扶贫开发
    1991年4月1日,木里被勾股定理为省定国扶贫县,从此木里开展了扶贫开发工作,扶贫开发按3个阶段进行,即“二六”指标阶段(1991——1993);“八七”扶贫攻坚阶段( 1994——2000);新一轮扶贫开发阶段(2001——现)。
    一、“二六”指标阶段(1991——1993)
    1991年4月,木里列入贫困县后,县委、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对贫困状况,贫困原因及贫困人口进行调查摸底建卡等工作。全县建卡户8831户,48483人,分别是1990年全县总农户和农业人口的50.6%和50.3%。按省州的要求,到1995年底建卡盆困群众必须达到年人均收入200元,人均粮食600斤,基本解决贫困群众的渴问题,在此期间,县委县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经过全县各族干部群众的努力,1993年11月底,州省派工作组对6个乡6个村6个组的74户459人进行了重点抽查,结果表明有73户454人越过了温饱线,占抽查户数98.9%;占抽查人数的98.6%。经省州确认,木里提前两年完成了“二六”指标和越过渴线的阶段性目标。
    二、“八七”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
    1994年木里被列为国定扶贫县,纳入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县委县政府根据新的标准和要求,全县建卡7224户,30007人,这个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新2000年建卡贫困人口平均纯收入得达到500元,人均粮食800斤;简称“5851”奋斗目标。
    为保证“八七”扶贫攻坚目标的完成。省州分别制发了扶贫攻坚计划和有关指示,县委、县政府制定了《贯彻落实省州八七扶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按照攻坚目标,制定了“八七”扶分攻坚分年度完成的目标任务,落实了部门责任,发动全社会积极参加扶攻坚。1998年,该县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自然灾害,农业基础设施遭遇破坏;同时国家“天保”工程的实施,农村的粮食产量和经济收入大幅度下降,反贫率增大,几乎使整个扶贫攻坚工作前功尽弃,为此。县委、县政府向州委、州政府请示延期对我县的验收工作,但未获批准。为如期实现“八七”扶贫攻坚目标,1999年,县委、县政府发出《坚定信心、背水一战、力争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通知》,要求全县上下全力以赴,苦战1年,坚决完成任务。1999年11月。省开发办委托州派工作组对该县扶贫越温工作进行抽查,抽查中达“58”标准的户数人数别达到90.6%和90.6%;抽查户年人均纯收入达506元;人均占有粮食412公斤;户均有半亩以上稳定高产田的占抽查户数的54.9%;户均有一亩找钱地或人均20株果树的占抽查户的65%;户均包头收入500元以上的占14.8%;户均占1个劳动力务工的占57%;户均有1个明白人的占88%,经州检查组确认。木里县如期完成了“八七”扶贫攻坚的奋斗目标。
    三、新一轮扶贫开发阶段(2001——现在)
    2001年,木里又被确定为新阶段国家扶贫重点县,根据国家和省州的规划,县委、县政府编制了《木里县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新一轮扶贫开发阶段按照总的奋斗目标,改变“输血式”的扶贫方法为“造血式”扶贫。全县上下以重点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户为对象,以改善贫困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认真组织实施了移民新村、教育、卫生、劳务、产业化、“三房”改造等扶分工程,开取得了显着成效。
    自开展扶贫以来,国家、省、州共投入木里各类资金17456.2万元,县委、县政府严格掌握,正确使用。16年来共建立新村46个;移民扶贫1136户;形象扶贫20711户;改造“三房”2179户;组织培训农民工250人;重点扶持了以发展核桃、花椒和牛、羊养殖为主的农牧业产业化项目。
    交通运输
    木里交通事业正在快速发展中,先后修建了县主干道乔瓦镇至瓦厂的公路(120公里),以及乔瓦镇至茶布朗的公路(160公里)外,还修建了乡道和林区道路。主要河口上建造了钢筋混泥土大桥和石桥。2002年,公路里程达到1992公里。
    西昌-木里公路属省道合(江)-木(里)的西木段,途经盐源县,全长254公里;县内有县城至茶布朗公路,途经博瓦、李子坪、克尔、博科、固增、东子等乡,是境内主要干道;乡道有瓦(厂)-屋(脚)、博(瓦)-项(脚)等10条公路;另有7条林区公路;偏僻的山区则只有租马骑、搭货车或徒步了。
    风景名胜
    木里山河壮丽,风光秀美,素有“绿色宝库”,“天然动物园”、“黄金世界”之称,是国家级攀西、滇西北、康南“香格里拉”和“亚丁”风景名胜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肃穆的佛塔,精美的“唐卡”、飘拂的经幡,对外界产生极大的神秘感和吸引力,水洛乡的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婚俗,屋脚的以“阿注”婚姻为基础的母系氏族等,形成了独具的人文景观,美籍学者约瑟夫·爱弗·洛克于1924年、1928年、1930年三次到木里考查,发表在《美国地理》杂志上的报告说:“……那是佛教王国的圣洁之地……神仙游赏的花园”。后被英国作家希尔顿写作成为电影“消失的地平线”。他在作品中关于“香格里拉”的描写和构思,在20世界30年代成为脍炙人口的世界品牌。木里就是电影中“香格里拉”画卷的再现,事实证明,木里 “香格里拉”最后家园。
    水洛贡嘎
    水洛贡嘎是雪山及湖泊、牛场、森林瀑布组成的高原风光。这木里县境内的夏朗多吉(5958米)、稻城县的仙乃日(6032米)、央迈勇(5958米)三座雪山佛名三十古主雪山,在世界佛教二十四圣地中排名第十一位。
    据历史记载,公元八世纪,莲花生大师为贡嘎日松贡布开光,以佛教中除妖伏魔的三位一体菩萨:观音、文殊、金刚手分别归为三座雪峰命名加特。仙乃日为观世音菩萨;央迈勇为文殊菩萨;夏朗多吉归金刚手菩萨。三座神山对木里人来讲,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一生当中至少来一次转山是每一个藏人的夙愿”。
    云南堡瀑布
    位于云南堡村,群山叠翠下,山谷里紫烟漫腾,有如进入了梦幻的仙景世界。海拔2750米,瀑布高58米多,瀑布从山腰峡壁中挤出来,有夺路而出的勇猛,劈山救母的气概。“一涧飞瀑,碎琼乱玉”。水帘在20多米处的平台上,一分为二地变得轻盈飘忽,宛然而妩媚。
    木里特产
    天麻
    木里县的原始森林中有大量的天麻,天麻是一种特殊的兰科植物,无根、无叶,不能直接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水分和养料,不能营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整个生育期中,除有性阶段约70天在地表外,常年以块茎潜居于土中,靠蜜环菌供给养料,生长发育。特殊的植物形态,造成了对环境等生长条件特殊要求,具特殊的生活习性。
    天麻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传统治风良药,为我国着名的道地药材。现代研究表明,天麻含有天麻甙、天麻甙元、对羟基苯甲醛、琥珀酸、β-谷甾醇、糖类等化学成分,具有镇痛、抗惊厥作用,对流感病毒引起的脑神经系统疾病有良好的作用;可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增加心输出量,治疗心血管疾病。天麻蜜环菌片治疗神经衰弱、高血压、冠心病所致的头晕、头痛、心绞痛等症,有效率达80%以上。天麻能明目,增强记忆力,对人的神经系统有保护和调节作用,能增强视神经的分辨能力。目前已作为宇航人员专用品和老年人保健食品。天麻的开发潜力很大,正在深度研究开发。
    木里美食
    酥油茶
    “青稞美酒酥油茶”,在登大雅之堂的藏族民歌的歌词中多有赞颂。酥油茶是木里藏、汉、蒙等民族的主要饮料和待客上品;木里人待客必须“茶三酒四”,即客人要喝下三碗酥油茶;主人才感到满意。煮酥油茶的方法是将一种叶梗较酥油茶——“青稞美酒酥油茶”,在登大雅之堂的藏族民歌的歌词中多有赞颂。酥油茶是木里藏、汉、蒙等民族的主要饮料和待客上品;木里人待客必须“茶三酒四”,即客人要喝下三碗酥油茶;主人才感到满意。煮酥油茶的方法是将一种叶梗较粗韵边茶(又叫甑甑茶、金尖茶)熬好,将酥油、茶水放入一圆形小木筒内;放适量的盐,有的还添一点苏麻子、大麻子、核桃、花生仁炒熟舂细为浆状的“茶油”以增强香味。使用一种前有一圆形木块,装有木手柄的茶筒芯子上快下慢地不停抽提使油和茶水浑然融为一体后,倒碗内,再以奶渣、饼类糟粑面配食。五、六十年代,木里干部、职工、“农牧民出门远行多是徒步、骑马,翻山越岭,风餐露宿。中午打尖—夜晚露营时烧上篝火,热呼呼的酥油茶喝上几碗,解渴解乏,疲劳顿消;连不适应高山空气稀薄缺氧而头疼脑账有高山反应的人的病状都有所缓解。如今在木里城镇,无论何种民族都嗜好喝酥油茶、待客用酥油茶。就是近几年来木里打工;经商的众多内地旅客,也迷上了酥油茶。优质木料璇制的酥油茶筒再镶包上刻有精美图案的铜、银皮;就成了既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又是高档的家庭炊餐用具。再配上银皮木质茶碗或江西景德镇出产的细瓷龙碗,就成了表现家中富有的一套摆设。近几年木里的酥油茶传到盐源平坝汉区,酥油茶筒随之走俏盐源,成了馈赠亲友的上佳礼品。
    俗话说,”好吃不过茶泡饭,好喝不过青稞酒“。酥油茶泡大米饭的香、奇、美的可口滋味,独特风味令人垂涎三尺。没有吃过酥油茶泡饭的人,是无法想象和理解它的美味的。

CopyRight 2022-2023 海阔中华地名网 All Rights Reserved.山ICP备19002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