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丰溪镇

行政地名: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丰溪镇 行政隶属:竹溪县 行政代码:420324106
长途区号:0719 邮编代码:442000 车牌号头:鄂C
行政级别: 人口数量:约1.33万人 人口密度:约32人/平方公里
辖区面积:约414.74平方公里
地名 行政代码 行政级别 资料介绍

地名由来:因镇政府驻地位于丰溪街村而得名。传说唐朝薛刚在京城长安犯事后逃难,投奔泗水关总兵薛义。薛义是薛丁山的义子,也是薛刚的义兄。薛义得知薛刚是朝廷重犯,见面后便假意盛情款待,心里想的是把薛刚灌醉后好押送长安。薛刚醉后入睡,薛义就找人商量把薛刚押送长安。薛义之妻杨氏力劝薛义不做此种不仁不义之事,结果被踢死。薛义家丁悄悄把薛刚送出关外后说明了这一切。李显登位后,非常敬重杨氏的大义,便封她为“一品诰命夫人”。当地人为纪念杨氏,便将“泗水关”取名为“封妻”,后演变为“丰溪”至今。

2021年2月,湖北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命名丰溪镇为2020年度湖北省省级生态乡镇。

1、地理位置:竹溪县丰溪镇古称泗水关,位于鄂西北竹溪县南部边陲鄂陕渝三省市交界处的大巴山脉腹地,素以一脚踏三省的独特位置而声名远扬。全镇版图面积392.25平方公里,是全省版图面积最大的乡镇之一。丰溪镇位于东径109°42’16",北纬31°52’24"上,西与陕西省镇坪县接壤,距镇坪县城54.5公里,西南与重庆市巫溪县毗邻,距巫溪县城98公里,距竹溪县城102公里,260省道(兴界路)贯镇而过,镇政府位于丰溪镇丰溪街。因政府所在地有四条河流交汇,古称泗水关,因其扼三省市交通咽喉,自古有“三省通衢”之美誉。境内有五道河、西米河、马鞭河、高祖河汇入“泗水关”,流经本县天宝、兵营、新洲进入堵河,是本县“泉河”流域的源头。丰溪因厚重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边贸历史和优美的人文自然景观而声名远播,曾有“深山小香港”之美称。

2、全镇有四条河流在泗水关汇集,形成四水归池,古称泗水关。

洞滨河:发源地在界梁村,是汇湾河的主要支流之一,是泉河流域的上游河段,至天宝龙滩全程45公里,河宽5——10米,深1.5米,流速为0.6米/秒. 因这里年降雨量充沛,且地质松散,经常发生泥石流,经过近年来的河道去湾改直、建堤改田治理和拦坝建电站已逐步抑制了自然灾害。现已建成戈边河电站、泗水关电站。

高祖河:发源于高子河村,至泗水关15公里,河宽5——8米,现已由江源水电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利用建成1.2.3级梯级电站。

西米河:发源于水桶沟及石甸河村,至泗水关全程12公里,河宽5——10米,现已建成丰溪电站、桃花山1.2级电站,3.4级电站已于2011年5月竣工。

五道河:发源于凉桥村的月亮岩,全长10公里,河宽5——8米,与西米河一道流经丰溪集镇至泗水关。

遗址遗迹及旅游资源:丰溪镇境内有丰富的历史人文遗址和自然景观。现已已查明的历史文化遗存点30余处,其中22处被列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据同治版《竹溪县志》载:明代以社、里为基层行政单位,在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后为南江社,清沿袭明制,清朝晚年,因战乱而改制,士人皆踞险结寨而居,为南江社南乡,中华民国初,县下设区为八区,1934年,实行保甲制度,为新三区丰安保,1941年撤区设乡镇为丰安乡,1947年乡镇合并,为新丰乡。

1949年5月竹溪县城解放,9月建立南山区委;1950年1月南山敌匪剿灭,丰溪解放并入第六区;1952年5月由第六区分置,始称朝阳区人民政府,6月改成第九区人民政府;1954年3月改成第八区人民政府;1955年12月改称丰溪区公所;1959年1月改为丰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61年4月恢复丰溪区公所,机关驻地丰溪街。

1968年9月成立丰溪区革命委员会,下辖5个公社人民委员会。

1975年3月撤销革命委员会,建立丰溪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将5个人民公社并为一个人民公社,社址丰溪村老街。

1981年改称泉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5月设区建乡,将丰溪公社改为丰溪区。

1987年撤区并乡,改称丰溪镇人民政府。

2002年6月撤销管理区、办事处,合村并组,将原31个村合并为17个村。

2005年全镇辖17个村,64个村民小组。

CopyRight 2022-2023 海阔中华地名网 All Rights Reserved.山ICP备19002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