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

行政地名: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 行政隶属:延安 行政代码:610627
长途区号:0911 邮编代码:716000 车牌号头:陕J
行政级别: 人口数量:约7.35万人 人口密度:32人/km²
辖区面积:2284平方公里
地名 人口数量 辖区面积 行政代码 下属单位
美水街道 约7000人 约158平方公里 610627001
下寺湾镇 约9200人 约443平方公里 610627101
道镇镇 约1万人 约391平方公里 610627102
石门镇 约8000人 约259平方公里 610627103
桥镇乡 约5900人 约322平方公里 610627200
劳山乡 约5600人 约192平方公里 610627203
    甘泉县地处陕西省延安市中部,总人口73507人,其中农业人口53600人,总面积2284.7平方公里。210国道、西延铁路和即将开工建设的黄陵---延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甘泉历史悠久,西周即有史载,秦置雕阴县,北魏初置临真县,唐武德元年置伏陆县,天宝元年改甘泉县。名胜古迹有秦直道遗址、隋炀帝赐名的“美水泉”、唐代建筑白鹿寺、千年银杏树、宋代古墓群等。革命旧址有毛泽东发表“雪地讲话”和指挥直罗战役所在地、劳山战役战场、周恩来遇险处等。甘泉属陕北黄土高原低山丘陵沟壑区,为半湿润内陆性季风气候。全县耕地总面积60.9万亩,农村人均11.4亩。林草覆盖率达78.4%,其中森林覆盖率为50.5%;甘泉主产豆类、玉米、谷子、荞麦、薯类、烟叶、西瓜等。县内有较为丰富的矿藏,已探明石油蓄油面积272.1平方公里,储量7478万吨;矿泉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日流量150立方米;天然气、紫砂土、石灰石等开发潜力较大,金、铅、铁、煤等也有发现。
    行政区划
    甘泉县辖3个镇、5个乡:城关镇、下寺湾镇、道镇镇、桥镇乡、石门乡、高哨乡、劳山乡、东沟乡。
    历史沿革
    秦设雕阴县。东汉末匈奴等族入据。北魏在西部设因城县,唐改金城,又改敷政。元降为镇,并入安塞。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设伏陆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置甘泉县,因城南有泉,水质甘甜而得名。1935年置甘洛县苏维埃政府。1948年2月成立甘泉县人民政府。1958年并入延安县,1961年复设甘泉县。
    2000年,甘泉县辖3个镇、6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670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城关镇 27934 下寺湾镇 7215 道镇镇 11656 桥镇乡 4885 雨岔乡 2491 石门乡 7462 高哨乡 5332 劳山乡 5631 东沟乡 4099
    地理气候
    最高海拔为1570米,最低海拔882米, 年平均气温8.6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78.7 小时, 平均日照6.8 小时,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无霜期148天,年降雨量126.3 毫米。
    历史文化
    甘泉历史悠久,西周即有史载,秦置雕阴县,北魏初置临真县,唐武德元年置伏陆县,天宝元年改甘泉县。名胜古迹有秦直道遗址、隋炀帝赐名的“美水泉”、唐代建筑白鹿寺、千年银杏树、宋代古墓群等。革命旧址有毛泽东发表“雪地讲话”和指挥直罗战役所在地、劳山战役、周恩来遇险处等。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交通十分便利,西安铁路、210国道穿境而过,甘志路(甘泉── 志丹)全线贯通,在1997年实现村村通路的基础上,2001年实现乡乡通油路,有线广播电视光缆传输网覆盖全县,通讯、电力事业发展迅速,城乡面貌日益改善。境内资源比较丰富,有天然次生林188 万亩, 森林覆盖率为50.5 %;已探明石油储藏面积272.1 平方公里,储量 7478 万吨;主要矿藏有天然气、紫砂土、石灰石等开发潜力较大,金、铅、铁、煤等也有发现;矿泉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日流量150 立方米, 境内有15 条大小河流,其中最大河流洛河年过境量4 亿立方米,流经3 镇 6乡,过境流长95 公里,有美水制作的豆腐干在省内外享有盛名,酿造的美水系列白酒畅销西北地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为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并确立了“以水兴农,以油强县”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和“石油谋发展,美水上做文章,蔬菜上下功夫,双杏(银杏、仁用杏)上求突破,羊子上增效益”的特色经济发展思路。2001 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2351万元, 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6392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4124万元;财政收入7158万元,农村人均产粮506 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786元, 人口自增率为4.2%.
    农业生产
    紧紧围绕 “五大工程(以日光温室大棚为主的蔬菜产业建设工程,以银杏、仁用杏为主的经济林果工程,以羊子为主的畜牧业发展工程,以蔬菜、林果、畜牧为主要内容的品种改良工程,以实现人均1亩水浇地、人均2.5 亩基本农田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狠抓蔬菜、林果、畜牧三大产业建设,其中,把蔬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首选产业,作为实现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决战产业。截止2001年10月,全县日光温室大棚累计达到5000座,实现千棚镇2个,栽植经济林果累计达到2.4 万亩,羊子存栏达12万只。此外,甘泉红小豆销往国内外,倍受客户青睐。
    工业建设
    初步形成了石油、白酒、建材、食品加工四大产业,坚持主攻石油,强化白酒,壮大建材,发展食品加工的特色产业发展战略,今年原油产量将达到15万吨,实现利税积累9000万元以上,生产白酒1700吨,实现利税积累1500万元。完成投资720万元的延安新宇水泥制造有限责任公司10万吨水泥生产线建设于今年11月正式生产,力争2001年生产水泥10万吨。以生产豆制品为主的延安宏利豆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将于年内试产,努力形成年产豆制品350吨。
    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着,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1994年被命名为全省”拥军优属模范县“,1997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先后完成了教育”两基“计划生育”三为主“和”计划综合服务县“,卫生初保工作达标验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着,社会治安在稳定中进一步好转。
    城建设施
    近年来,甘泉县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机遇,加快以交通、城建、水利、电力、通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延安公路骨架形成。共有县乡公路3条,210国道 ,西延铁路和即将开工建设的黄陵── 延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1996 年实现了村村通路,2001年又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目标,共有油路里程84.6 公里,一个以县城中心,国道为骨架,乡道为动脉,村道为网络的三级公路网初具规模.”
    城建设施完善。县城规划总面积6.4平方公里。宾馆、饭店设施齐全。中心街改造工程2001年全面竣工,配套设施完善,目前县城中心广场、街头绿地绿化、环城路改造工程正在抓紧实施,充分发挥县城辐射带动作用。
    电力供应
    电力供应充足。截止目前, 全县电力总投资 万元用于设施建设和网络改造,建成35 kv变电站1座,110KV变电站1座,完成乡村电网改造 5 个,实现了村村通电。“十五”末,建35KV变电站2座,可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电力。
    通讯网络
    通讯网络健全。全县电话机总量已达9152门,电话普及率为9.32部/百人,有87.9 %的行 政村通电话。“十五”末农市话总容量达到15000门,电话用户达到10000户,95%的行政通电话。
    水利资源
    水利资源充足。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共有水利灌溉工程55处,人工饮水工程260处,小型发电站3处,年发电量50万度“十五”新建水电站6处,新增水电装机1150KV。
    旅游资源
    甘泉名胜古迹较多,有秦直道、三国马超洞、隋炀帝赐名的“美水泉”、唐朝千年银杏树、宋代古墓群、国家级劳山森林公园等。革命旧址有象鼻子湾红军会师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总结纪念地、直罗战役部署指挥地、劳山战役战场、毛泽东、彭德怀旧居、毛泽东发表“雪地讲话”旧址、周恩来遇险处等。
    建设发展
    近年来,甘泉县坚持“石油兴县、菜畜富民、项目带动、产业支撑”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紧紧依托资源优势,积极优化经济结构,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2007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4.24亿元,同比增长12.1%;财政总收入4.69亿元,增长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9亿元,增长17.2%;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亿元,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35.6元,增长11.0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300元,增长26.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亿元,增长28.8%。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在巩固“双高”普九的基础上,率先在全省建成了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高级中学省级标准化学校建设、县二幼省级示范园建设均通过省上验收。卫生医疗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参保率分别达到90.8%和93%。群众文化活动深入开展,优秀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切实加强,甘泉豆腐干制作工艺被列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险体系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平安甘泉”创建全面推进,城乡治安环境良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招商引资
    根据中省制定出台的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政策措施和具体实施细则,甘泉县研究制定了鼓励国内外客商来甘泉投资的13条优惠政策和10条优化投资环境的规定。实行了投资软环境建设责任制,严厉查处各类损害软环境的行为,努力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护商”的社会氛围。实行了招商项目促进服务制,从项目签约、立项、审批、建设直至营运等,进行全过程、全方位跟踪服务,全力为客商搭建一个优质、高效、廉洁、便利的政府服务平台。
    历史上的江苏省甘泉县
    江苏省的甘泉县,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也就是现在的江都县、江都市。甘泉县是在雍正九年(1731年)文物保护单位图片才设置的,当时从江都县分出来治理,因为它那个旁边有一个甘泉山而得名,包括今邗江区绝大部分地域。在新城,以缺口街(今广陵路东段)为界,以南属江都县,以北属甘泉县。“甘泉县、江都县都同属于扬州府,甘泉县和江都县的衙门都在扬州府里头,所以扬州府里头有一个府衙门、两个县衙门。1911年底,甘泉县又并入江都县。

CopyRight 2022-2023 海阔中华地名网 All Rights Reserved.山ICP备19002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