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颍桥回族镇
行政地名: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颍桥回族镇 | 行政隶属:襄城县 | 行政代码:411025101 |
长途区号:0374 | 邮编代码:461000 | 车牌号头:豫K |
行政级别:镇 | 人口数量:约9000人 | 人口密度:约947人/平方公里 |
辖区面积:约9.5平方公里 |
地名 | 行政代码 | 行政级别 | 资料介绍 |
地名由来:颍桥位于颍河南岸,以村北河上古石桥得名。
颍桥回族镇位于许昌市襄城县东北部,距离县城16公里,东临311国道,颍冢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发达,是全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镇。镇域面积9.6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总人口9879人,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0%,耕地面积8200亩。该镇历史文化悠久,著名的历史事件“郑庄公掘地见母”就曾发生在此地。境内遗址古迹遍布,有颍考叔祠、莲花寨、阴司沟、颍滨书院等古迹。
近年来,颍回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突破,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地理、资源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民族特色的非公有制经济,强力实施招商引资工程,已形成以建材机械、家具制作、清真食品深加工、皮毛加工及饮食服务等为主导地位的特色产业,有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2017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78.1万元,占全年任务的 1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721万元,同比增加15.6%。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7653万元,同比增长2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7300万元,同比增加189%,新增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数4个。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12173元,同比增长6.9%。
农业方面:农业结构调整更加优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以市场为导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突出打造板块经济,做优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组织,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文亭河两侧林果业为主,整体推进、连片发展为重点,以南街优质葡萄为主要种植品种,大力开展果园生态游,吸引游客旅游观光、采摘尝鲜,进一步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二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以红缨椒等特色经济为主导,加大对种植户扶持力度,进一步壮大种植规模,提升档次,打造品牌,形成支撑和引导全镇特色经济作物发展的优势产业。三是不断扩大烟叶种植规模。加快土地流转步伐,确保全镇烟叶种植面积稳步提高。不断完善烟田的软硬件配套设施,2017年,南街新打灌溉机井14眼。加强烟叶育苗、种植、采收、烘烤等流程的科学管理,着力提升全镇烟叶生产水平,不断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局面。
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牢固树立“招大商,大招商”的工作思路,坚持招强引优,招大引优,坚持“二分之一”工作法,开展“亲情招商、以商招商、文化招商”,强化招商队伍,优化招商环境,强力推进颍回镇招商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引进襄城县天需机电有限公司,总投资1.8亿,主营和面机、脱毛机机械等生产设备。 河南尚邦高性能复合纤维科技有限公司,该项目计划总投资4600万元,该项目采用切片纺工艺,预计年产2500吨尼龙纺丝。许昌市一业堂保健品有限公司,该项目总投资4700万元,全自动袋泡茶、代用茶加工生产线,1条半自动炒制加工生产线。许昌华洋服饰有限公司,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该公司主要制作、加工服装、服饰、针纺织品、服装辅料、织物面料织造。
民族团结和谐稳定。坚持以保障和维护民族权益为立足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特点。一是完善信访制度,实施“周例会、月排查、季汇总和领导包案”四项工作制度,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掌握,及时处理,对每月排查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建立台账,制订措施,解决问题,确保稳定。二是创新治理举措,结合颍回镇特点,充分发挥民族团结促进会矛盾调解的作用,定期召开清真寺阿訇、寺管会成员、五老人员、德高望重的党员群众代表座谈会,听取他们矛盾纠纷化解工作的建议,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对全镇民族团结、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获得全市“三无乡镇”荣誉称号。
美丽乡村建设强力推进。依托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对镇区高标准规划、全面改造提升,强力提升镇区形象。对颍冢路、南北大街、文亭河路3条道路进行改造,实施配套的雨水工程、绿化工程、照明工程,并对镇区两侧人行道彩砖铺设。拟在全镇建设垃圾中转站1座,公共厕所5处,文化广场1处,广电、移动、联通、电信四家弱电全部入地,强电线路进行规整,镇区189家商户牌匾采用扣板、统一样式,目前,各项工程稳步推进。扎实开展人居环境改善工作。集中精力、人力、物力对文亭河进行环境治理,清理文亭河内多年积存垃圾,砍伐文亭河内杂草树木,改变了文亭河杂乱差、杂草丛生的现状,并在文亭河两侧栽植果树苗木,打造成一条环境优美、郁郁葱葱的绿色林带。对全镇坑塘、边角废地、荒芜宅基地进行综合整治,改造成小游园、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因地制宜,在南街两处坑塘治理绿化的基础上,建造2座仿古木亭,成了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对镇区东西2个出入口强力打造,拆除违章建筑,清理垃圾、建筑材料,平整高坑低洼,对外形象大力提升。对全镇部分墙体粉刷美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漫画形式打造高标准文化长廊,宣传党的政策、传统美德等,营造浓厚特色文化,打造成强有力的宣传阵地。目前,全镇居住环境大幅提升,打造出东街、北街两个示范村,南街、建设街、西街三个达标村,获得2017年全市卫生乡镇荣誉称号。
大气污染防治、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明显好转。成立-督查组全天候、不间断在镇域内进行巡查。按照“谁施工、谁负责”的原则,要求施工方对施工现场进行洒水降尘,对裸露建筑材料进行全覆盖;加大对镇区路面清扫保洁力度,增加对路面洒水频次,降低扬尘污染;扎实开展“双替代”工作,对散煤使用户开展排查、设施改造工作;抓实秸秆禁烧工作,实行网格化管理,明确责任、日夜坚守、看死盯牢;推行秸秆综合利用,全镇秸秆粉碎还田率达到90%以上,全镇实现了“不冒一处烟、不黑一块地”的“零”焚烧目标。全力做好“小散乱污”企业排查整治,建立台账,逐一销号,对不符合环保标准、整改不到位的企业坚决予以取缔。截止目前,颍回镇9家“小散乱污”已全部整改取缔到位。认真落实河长制,对颍河颍回段河道周边环境进行治理,清理河道内垃圾及漂浮物,整治河道沿线排污源,实现天更蓝,水更绿,景更美。
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全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189人,其中25户69人已经实现光荣脱贫。目前还有建档立档贫困户37户120人。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们紧紧围绕“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目标,紧紧抓好“六项增收工程”,按照“因户施策,因人帮扶”的原则,量身定制帮扶措施,把各项稳定增收计划落细落实,有力地促进了全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结合我镇实际,我们还建立了扶贫救助基金会,动员颍回籍爱心人士进行募捐,目前募得捐款6万余元,资金全部用于对贫困群众的救助帮扶。
教育卫生事业持续发展。教育、卫生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稳妥有序做好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2017年,颍回初级中学投资30多万对校园地面进行改造;南街回民中心小学,新建综合楼、宿舍、餐厅各一栋,建筑面积1649.06平方米,总投资145万,目前,三个项目主体已完工;谭兆回民中心小学和建设街幼儿园达到标准化建设。投资150余万元的镇卫生院病房综合楼和专家周转房建设项目全部投入使用,功能更加完善、医疗条件大幅提升,全镇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
交通优势:境内交通便利,东临311国道,颍冢公路穿境而过。距离311国道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聚集区——颍河桥,仅有2公里。
文化优势:颍回镇是古代燕赵通往荆襄黔川的必经之地,境内遍布遗存,有颍考叔祠、莲花寨、郑庄公掘地见母处遗址等古迹。充分利用回族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遗址丰富的优势,深入挖掘颍考叔“廉文化”、掘地见母“孝文化”、颍水香茶“茶文化”和千年颍河古石桥等历史典故,不断加强对宗教场所文化、历史和传说典故的整理,对境内颍考叔祠、莲花寨、阴司沟、颍滨书院等古迹遗址的保护,大力实施文化工程建设,打造文化品牌,建设历史文化名镇。
商业优势:颍回镇饮食服务业和商贸业历史悠久,特色美食琳琅满目,享有不少美誉,都拥有十分广泛的消费者群体。颍水香茶远近闻名,烧鸡,胡辣汤,牛肉、烩面等享誉胜名。颍回镇将把“弘扬颍回传统餐饮文化 再创颍回特色餐饮第一品牌”作为目标,对颍水香茶、特色清真小吃、特色清真饭店、民族特色食品加工等颍回镇传统餐饮资源进行整合,坚持把外部的特色餐饮引进来,本地的特色餐饮走出去,建设颍回镇特色餐饮一条街,引导商户创新发展思路,树立品牌意识,再创新辉煌,重振昔日颍回镇商贸繁荣新景象。
行政区划:颍桥回族镇镇辖5个行政村:东街村、西街村、建设街村、南街村、北街村。
颍考叔祠(含祠北汉墓)
颍考叔祠(含祠北汉墓)位于襄城县颍桥回族镇内,时代为清。2001年,颍考叔祠(含祠北汉墓)列入许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以汉墓边缘和现有颍考叔祠边界为基点各向外扩展20米。建设控制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