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郑集镇
行政地名: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市郑集镇 | 行政隶属:宜城市 | 行政代码:420684102 |
长途区号:0710 | 邮编代码:441000 | 车牌号头:鄂F |
行政级别:镇 | 人口数量:约8.56万人 | 人口密度:约400人/平方公里 |
辖区面积:约214平方公里 |
地名 | 行政代码 | 行政级别 | 资料介绍 |
地名由来:郑集镇原名枣林、郑家集、俗称老街。1935年,汉江涨大水后,西岸一带居民迁居此地,枣林随之消失,后郑姓人家在此设双日集,1943年由县政府正式命名为郑家集,简称郑集。
2022年4月,郑集镇入选2022年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2022年3月,湖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命名郑集镇为2022年度湖北省生态乡镇。
郑集镇现辖30个行政村,238个村民小组,2个居委会,区域人口85614人,其中农业人口76069人,版图面积214平方公里,农业税计税土地面积12.6万亩。2004年全镇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9.19亿元,比2003年增长8.5%,财政收入达到1300万元,比2003年增长8.3%,农民人平纯收入3286元,2002年被省政府评为“省文明镇”、被列为“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3年被襄樊市列为经济发展重点乡镇。
近年来,郑集镇坚持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主旋律,把蔬菜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把皮蛋、咸蛋、板鸭作为主导产品,形成“东中西”发展的格局,东片汉江沿岸16个村突出以发展蔬菜为主的农业结构调整,推行何骆村“一田多熟”制高效种植模式20000亩;中片蛮河沿岸、百里长渠灌区重点鼓励农民群众发展养鸭业,兴建红星、赤湖、魏岗等20个养鸭示范小区,培植了规模在5000只以上的大户16家,形成了15个养鸭专业组,全镇养鸭规模达到30万只;西片207国道沿线加强国道经济建设,着力培育后发优势,把国道建成推销鸭制品、特色产品的展示窗、提升郑集镇形象的新亮点、销售农副产品的集散地,鼓励有经商意识,有资本积累的农民洗脚上岸、沿路建房、开店营业,从事餐馆、旅馆、加工、信息中介等二三产业。
小胡岗遗址
小胡岗遗址位于宜城市郑集镇红星村小胡岗,战国遗址。面积约18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1·5米。暴露出灰坑。采集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有少量夹砂红陶,纹饰有绳纹、瓦棱纹,器形有鬲、豆、盆、罐
罗家岗墓群
罗家岗墓群位于宜城市郑集镇护洲村,东周时代墓群。西北距楚皇城城址约6.5公里。已探明墓葬16座,1989年在此发掘墓葬和车马坑各1座。(第四批)
楚皇城遗址
东周时期楚国故城遗址。位于湖北省宜城市郑集镇东100米,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2�18&g;47",北纬31�29&g;28"。面积约2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
历史沿革:
郑集镇历史悠久,素有楚国故都之称。
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就是楚国都城所在地(楚皇城遗址至今尚存);又据宜城县记载,秦汉时它居南郡,南朝宋大明元年(457)改属华山县,西魏时(535-556)属汉南县,唐贞观八年(634)属率道县,唐天宝七年(748)属宜城县,宋、元、明、清则同;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25年(1936),宜城县以下实行区团制,后设立区公所,本地属一区(城厢区);民国30年(1941),宜城县实行新县制,本地为郑集乡;民国34年(1945),宜城更名为自忠县,本地被置为自忠县楚城乡;1949至1950年,属宜城县雷孔区;1951至1955年,属宜城县四(郑集)区;1956至1958年,并大乡,本地更名为郑集乡;1958至1961年,属红旗(官堰)人民公社郑集管理区;1961年,郑集管理区改名为郑集人民公社,属一(官堰)区;1996年,郑集人民公社更名为联盟公社,在1967年春,联盟公社革命委员会;1974年,撤区并社,称为宜城县郑集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9月,公社撤消革命委员会,成立管理委员会,属宜城县郑集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3月,撤社设乡镇,属宜城县称郑集乡;1988年,郑集撤乡建镇,属宜城县称郑集镇;1996年10月,宜城撤县设市时,属宜城市称郑集镇;2001年,宜城县乡镇合并,郑集与璞河合为一镇,称郑集镇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