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五和镇
行政地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五和镇 | 行政隶属:凉州区 | 行政代码:620602125 |
长途区号:0935 | 邮编代码:733000 | 车牌号头:甘H |
行政级别:镇 | 人口数量:约1.25万人 | 人口密度:约266人/平方公里 |
辖区面积:约47平方公里 |
地名 | 行政代码 | 行政级别 | 资料介绍 |
地名由来:五和镇因境内有五个浇水口子,常因浇水闹纠纷而不和,后为和睦用水而取名五和。
五和乡位于凉州区西北部,乡域面积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9758亩。辖沙金、五和、五爱、下寨、侯吉、胜利、支寨、新沟8个村,8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467人。乡政府驻侯吉村。五和地处西营河下游,有五个浇水口子,在旧社会常因浇水闹纠纷而不和,解放后为了团结协调用水而取乡名“五和”。2001年,完成农业总值产2076万元,财政收入78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39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48元。有中小学8所,在校学生2728人;有卫生院2处。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向多层次、特色化、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不断推广应用,农作物品种不断改良升级,使单位面积的产量不断提高。规模养殖发展迅速,基本形成支柱产业。养殖业重点以养猪为主,已建立了下寨六组规模养猪示范点,引进 优良杂交品种长白、杜洛克公猪、母猪,年出栏1200头瘦肉型猪;建成年出栏150头的五爱七组赵龙养猪场;建成年产蛋1.8万公斤的五爱六组鸿昌养鸡厂。规模养殖户达886户。乡镇企业稳步发展。仁和面粉厂、新沟红砖厂、如意食品加工厂等企业安置剩余劳动力近千人,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乡政府为中心的集镇建设步伐加快,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更多的客商来投资经商办企业,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
面对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五和乡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提出“调整结构创特点,抓好种子壮支柱,发展畜牧扬优势,兴办企业促经济,依靠科技增收入”的发展思路,重点抓好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和规模养殖示范区,努力建成以优质小麦、玉米生产、食用菌栽培、日光温室蔬菜种植、肉类生产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加快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全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历史沿革:
西汉至三国魏朝时期,五和镇境域属武威郡姑臧县。
西晋至十六国“五凉”时期,分属武兴郡晏然县和武兴县。
北魏至隋初,分属武威郡林中县和襄城县。
唐宋年间,分属神鸟县和嘉麟县。
元时,属永昌路西凉州。
明清时期,先后归凉州卫和武威县。
民国元年(1912年)后,分属武威县永昌、丰乐乡。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9月后,属永昌、丰乐区。
1952年7月,属第十七区(怀安)。
1956年1月,为五和乡。
1958年10月,公社化时,属怀安公社。
1962年,成立五和公社。
1983年7月,设五和乡。
1986年1月,并入永丰乡。
1991年10月,析设五和乡。
2017年1月,撤乡,设五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