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蔡甸街道

行政地名: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蔡甸街道 行政隶属:蔡甸区 行政代码:420114001
长途区号:027 邮编代码:430100 车牌号头:鄂A
行政级别:街道 人口数量:约14.44万人 人口密度:约1583人/平方公里
辖区面积:约91.2平方公里
地名 行政代码 行政级别 资料介绍

地名由来:此地原系汉水下游的一个无名渡口,有蔡姓之族来此聚居,开设商店,逐渐形成自然集镇。宋末(1275)始出现“蔡店”二字,“伯颜军次蔡店”。清初,曾蔡“店”与蔡“沾”混用,清中叶,武汉成为“九省通衢”的大城市,蔡甸靠近武汉,素有“小汉口”之称。“店”改作“甸”,意即蔡甸为武汉市的畿甸之区。

2017年2月,湖北省环境保护厅命名蔡甸街道为2016年度湖北省省级生态乡镇。

蔡甸街地处武汉西部,与汉阳区接壤,南临南湖、高湖,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隔湖相望,北枕汉江,与东西湖区一水相连,京珠公路南北贯穿,318国道东西相接,是全国的交通中心。近年东部54平方公里被纳入武汉新区发展规划。距市中心仅8公里,是武汉市蔡甸区(原汉阳县)城关,版图面积102平方公里,深常住人口近15万,辖11个居委会和42个行政村,系典型的城乡结合地区。城区内莲花湖穿插流布,湖城相间辉映,颇具“威尼斯”风格,沿湖半岛、湖港互伸互拥,水乡风情浓郁。

这里春秋传知音,西晋屯重兵,南宋成商埠,历朝设治所,素称“小汉口”。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洋务缠身之际,曾奏明朝庭:“蔡甸地方,市面较盛,水陆交通亦属要地,不可无职分较大之员驻扎其间”。可见蔡甸自古是经济、军事要塞。如今,在改革开放春风沐浴下,这座千年古镇更是雄姿英发:城区街道再三拓展,市政设施日臻完善,水电路讯均达到现代化水平,以新型包装、汽车配件、机械制造、医药化、纺织业为主体的工业不断壮大,以莲藕、蔬菜、林果、生猪和水产养殖为支柱的农业方兴未艾,旅游开发、商贸流通和各项社会事业无不欣欣向荣,近年有数家国家、省、市、军大中型企业在此安家落户,南湖旅游开发区内已有武汉市轻纺化疗养院、南湖旅游度假村、汉商集团千步滩度假村等数个旅游项目先后建成迎宾,形成了良好的旅游投资开发氛围。全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持全市远城区街乡镇领先地位,并被湖北省人民0授予“旅游明星乡镇”、“楚天明星乡镇”和武汉市人民0授予“十强乡镇”等称号。凭借现有坚实基础,发挥本地独特优势,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把蔡甸街建成武汉西部农业先进、工业兴盛、商业繁荣、旅游业发达和社会稳定的经济强街、文明新街,是全街人民的奋斗目标。为早日实现此蓝图,我们敞开大门,热情迎宾,将开放引进作为重中之重。这里是投资的热点,这里是创业的热土,这里正劲吹开放引进的热风。我们诚邀海内外客商前进投资兴业。翘盼有识之士踊跃应邀,携手共建蔡甸街,使武汉西部这座卫星城率先中部崛起中更加光彩夺目。

历史沿革:

蔡甸是一个有1700年历史的古镇。

魏、晋时形成集镇雏形,南宋时期,成为繁华的商业集镇。

元、明朝时期,蔡甸发展迅速。

以繁华著称汉江下游。

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蔡甸称镇,设巡检司。

清代沿袭明制。

清末,蔡甸已经成为汉江的重要商港。

1931年蔡甸镇属汉阳县第二区公所。

1937年日军侵入蔡甸,全县划分为七个区,蔡甸镇仍属第二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蔡甸镇直属县。

1954年撤销“蔡甸镇人民政府”,成立“蔡甸区人民委员会”,辖巴梅、小河洲等地。

1958年改为“紅阳人民公社”。

1961年复为“蔡甸镇人民委会”。

此时,小河洲被水流冲刷无几,洲上无居民,镇人民委员会仅辖“巴梅人民公社”。

1967年改称“蔡甸镇革命委员会,辖区未变。

1980年1月改称“蔡甸人民政府”,仍属区级行政机构,辖区未变。

1984年遵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发[1983]35号文件和中共中央[1984]1号文件指示,恢复乡、镇、村建制,建立蔡甸镇,与其他乡、镇同属一个等级,原新农镇所辖的五星、石洋两村及原柏林乡所辖的新庙村均划归该镇管辖,此时蔡甸镇辖河街、正街、新街3个社区和新庙村、齐联村、蔡甸村、建新村、同心村、茂林村、石洋村、五星村8个村。

1994年4月撤销高庙乡,将原高庙乡所辖11个村全部划入蔡甸镇。

1995年4月撤销蔡甸镇,设立蔡甸街道。

CopyRight 2022-2023 海阔中华地名网 All Rights Reserved.山ICP备19002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