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

行政地名: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 行政隶属:晋城 行政代码:140525
长途区号:0356 邮编代码:048000 车牌号头:晋E
行政级别: 人口数量:约45.4万人 人口密度:342人/km²
辖区面积:1328.4平方公里
地名 人口数量 辖区面积 行政代码 下属单位
南村镇 约3.1万人 88.6平方公里 140525140525
下村镇 104平方公里 140525140525
大东沟镇 约3.1万人 约96.3平方公里 140525102
周村镇 约2.5万人 69平方公里 140525140525
犁川镇 约1.5万人 约42.5平方公里 140525104
晋庙铺镇 140525105
金村镇 约2.5万人 44.8平方公里 140525140525
高都镇 约112平方公里 140525107
巴公镇 约6.2万人 约112平方公里 140525108
大阳镇 约2.6万人 约52.6平方公里 140525109
山河镇 约2.5万人 218.05平方公里 140525110
大箕镇 约131.8平方公里 140525111
柳树口镇 约1万人 约236.8平方公里 140525112
北义城镇 约73.6平方公里 140525113
川底镇 140525114
南岭镇 140525115
    泽州县地处太行山南端,是山西通向中原的重要门户,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东与陵川县相连,西与阳城、沁水县衔接,北与高平市毗邻,南与河南省济源、博爱、沁阳等县市交界,县域环绕晋城市城区。县域东西宽 62.75 公里,南北长 58.85 公里,总面积 2023 平方公里,约占山西总面积的 1.2% , 其中山区面积 1328.4 平方公里,丘陵面积 577.9 平方公里,平原面积 116.7 平方公里。辖 14 镇 3 乡, 633 个行政村, 14 万户, 52.6 万口人,其中农业人口 45.4 万, 耕地面积 72.5 万亩,人均耕地面积 1.42 亩。
    泽州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一般为: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全县年平均气温 10℃-11℃ ,气温总的分布趋势是由南向北递减;盆地由平地向山区递减。全县多年无霜期 192.6 天,最多为 226 天,最少为 138 天。降水量的区域分布总趋势是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山区多于平川、丘陵;南部和东南部山区大于北中部地区。降水量主要分布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 60 %。
    全县境内河流纵横,主要河流为沁河和丹河两大流域。沁河的主要支流有长河、白水河、犁川河、龙湾河、范河;丹河的主要支流有东丹河、东大河、巴公河等。干流流向多由北向南,其支流流向多为由西向东。 全县水资源总量为 3.54 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径流量为 3.37 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为 2.54 亿立方米,重复资源为 2.37 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资源量为 1.11 亿立方米。
    历史沿革
    泽州县是我国人类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历史源远流长。高都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 2 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尧、舜时期,泽州为冀州之域,且属 “ 帝都畿内 ” 。秦汉时先后在这里置高都县、阳阿县、高都郡。北魏时属建州。隋开皇三年 (583 年 ) 改建州为泽州,时境内为丹川县。唐武德三年 (620 年 ) 始称晋城县,后数易其名,或称晋城,或称丹川。明洪武省县入州,晋城为泽州州治。清雍正六年 (1728 年 ) 升泽州为府,析郭置凤台县。民国时复称晋城县。抗日战争时期,太岳、太行抗日革0据地在边缘地带分置晋 ( 城 ) 沁 ( 阳 ) 、晋 ( 城 ) 北、晋 ( 城 ) 东县, 1945 年 4 月 28 日晋城县全境解放,同年 5 月恢复晋城县建制。 1948 年 10 月撤晋城县城关区置晋城市 ( 县级 ) ,与晋城县并存, 1948 年 8 月撤销晋城市,辖区仍归晋城县。 1958 年,高平、陵川两县并入, 1958 年 7 月陵川县分设, 1961 年 5 月高平县分设。 1983 年 9 月晋城县改设县级市。 1985 年 5 月,晋城市升为地级市,原晋城市 ( 县级 ) 分置为城、郊区。 1996 年 8 月,撤销晋城市郊区改设泽州县,辖区不变。

CopyRight 2022-2023 海阔中华地名网 All Rights Reserved.山ICP备19002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