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夹河乡

行政地名: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夹河乡 行政隶属:台前县 行政代码:410927205
长途区号:0393 邮编代码:457000 车牌号头:豫J
行政级别: 人口数量:约2.38万人 人口密度:约558人/平方公里
辖区面积:约42.62平方公里
地名 行政代码 行政级别 资料介绍

地名由来:乡政府驻前夹河。元末明初,因黄河淤泛,该地生成周围多河地貌,流经此地的赵王河将村庄一分为二,于是村民便以此地貌,取“村中夹有河”之意,称为“夹河”。清咸丰六年(1856),随着人口增多,“夹河”进行分村,河北岸的称“后夹河”,河南岸的称“前夹河”。

夹河乡位于台前县乡-李汉川,乡长侯召芳热忱欢迎国内外单位和个人前来投资开发大展宏图。

夹河乡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五大及省、市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九五”计划 提出的各项工作任务及2010年远景目标全面实施强农固本,兴工富乡,择优突破,集约经营,开放带动,努力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并结合夹河乡实际,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各项共作及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农业方面:以实现“一优双高”农业为奋斗目标,实施科技兴农,治水兴农战略,优化种植结构,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首先,实施“治水兴农”,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九八年,投资140多万元,在台吴、林张公路两侧和引黄条件较差的地段,完成了新打和修复机井200眼,又围绕五支渠和三干斗开挖两条毛渠,清挖渠道8条,大大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其次,立足科技兴农,搞好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行统一供种、统一布局、统一耕作、统一施肥、统一灌溉、统一预防病虫害,使小麦、玉米、大豆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其三,继续实施“1515”高产开发工程,尤其对1万亩小麦高产开发,责任到人,强化管理,并及时搞好了病虫害的测报和防治工作。为提高小麦单产,增加总产,结合小麦微元素浸种、配方施肥及“一喷三防”,大力推广了多项农业新技术,使我乡小麦在今年的这样特殊的年份,仍取得丰收。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尤其在促进夹河乡农业产业化结构的尽快形成,重点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做文章,积极引导农民“什么赚钱种什么,什么掐钱养什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走“高产高效”的路子。

在产业化形成上, 做好了农业内部的经构调查。今年,我乡以花生为主。 建立小麦、花生良种繁育基地。以张广、姚邵、代庄、东丁等村为重点,实施小麦亩产开发;建立了“鲁花14”优质良种繁育基地,带动全乡经济作物的发展,使之成为夹河特色的产业化生产项目。

重点发展养殖业。主要以夹河金源有限公司为主,采用“公司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趋动方式,进一步完善了公司带农户的运行机制,成为集饲养、孵化、供雏、防疫、 技术、销售为一体的系列化服务体系。止于目前,全乡养鸡户已发展到1653户,肉蛋鸡饲养量达200万只。

在畜牧业发展上,.

汪洋烈士故居

汪洋烈士故居位于台前县夹河乡顾庄村。年代为1942年。 汪洋烈士故居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明清至民国初,该乡境域大部分村庄属山东寿张三区,少部分村庄属山东东阿县二区,另有几个村属山东省阳谷县。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鲁西区党委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冀鲁豫边区,并于1941年春在境内的郑三里成立张秋县抗日民主政府,境域全部划入张秋县,属张秋县三区。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鲁西党委于1947年夏撤销张秋县,境域又回归山东寿张,时称寿张八区。

1949年平原省成立,随寿张县属之。

1950年寿张县区划调整,改属寿张六区。

1952年平原省撤销,境域随寿张回归山东,仍属寿张六区。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夹河改称寿张县夹河人民公社。

1961年6月析夹河西南部分大队设立张书安人民公社,境域北部仍为夹河人民公社。

1963年1月寿张县重设区体制,夹河与张书安合并,再建寿张县夹河区。

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寿张县,夹河区划入河南省,隶属范县人民委员会。

1968年范县将全县11个区改为11个人民公社,夹河公社隶属河南省范县。

1973年析夹河北部37个大队设立吴坝人民公社,境域再次缩小,仍属范县。

1974年设立范县台前办事处,夹河公社属之。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台前县,夹河公社属台前县。

1984年夹河公社改称为夹河乡,属台前县。

CopyRight 2022-2023 海阔中华地名网 All Rights Reserved.山ICP备19002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