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荆紫关镇
行政地名: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荆紫关镇 | 行政隶属:淅川县 | 行政代码:411326101 |
长途区号:0377 | 邮编代码:473000 | 车牌号头:豫R |
行政级别:镇 | 人口数量:约5.4万人 | 人口密度:约321人/平方公里 |
辖区面积:约168平方公里 |
地名 | 行政代码 | 行政级别 | 资料介绍 |
地名由来:荆紫关西汉始为草桥关,缘由丹江河上有座大头桥,上铺杂草,加之该地险关隘口,故取名“草桥关”。元改为荆籽口,明为荆籽关口,清为荆籽口关,民国取荆花呈紫色之祥意,使将“籽”改为“紫”名遂延续至今。
2022年10月,2022年淘宝镇名单发布,荆紫关镇上榜。
2022年3月,荆紫关镇被命名为2021年度河南省卫生乡镇。
2021年10月,南京大学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阿里研究院联合发布2021年淘宝镇名单,荆紫关镇榜上有名。
2021年9月,荆紫关镇入选2021年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
2014年7月,荆紫关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2010年3月,荆紫关镇入选第一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
2005年9月,荆紫关镇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淅川县荆紫关镇地处豫、鄂、陕三省结合部,有“一脚踏三省”和“鸡鸣三省荆紫关”之美称。全镇辖37个行政村,296个村民小组,5.4万人,面积168平方公里,其中镇区6平方公里、2.65万人。是“河南省重点镇”、“河南省文明集镇”、“河南十大名镇”、“全国重点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近几年来,荆紫关镇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奋力拼搏,开拓进取,逐步把我镇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完成10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60万元,.人均纯收入27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400元。
2002年以来,荆紫关镇新一届党委政府始终牢记“发展为第一要务”,实施“抓二强三带一”战略,使三次产业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新格局。一是农业产业结构已经明晰。形成了以湖桑为主,养殖业、林果业、蔬菜等产业为辅的农业产业化格局。目前,全镇湖桑面积已达2.5万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70%”,湖桑年产值达1.1亿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同时培育壮大了缫丝厂、银志油业、富源蚕业公司等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富源蚕业公司进入全县十大龙头企业行列,从而保证了农业效益的稳步增长,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按照“扩充总量、扶持骨干、提高效益、增强后劲”的思路,制订落实优惠政策,着力推进农业大镇工业化进程。目前全镇共有企业623家,其中投资超亿元企业2家,超千万元企业5家。2005年全镇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产值7亿元,营业收入6.2亿元,入库税金达1350万元,就业总人数近万人,镇财政收入70%以上来源于非公有制经济。三是第三产业日趋活跃。2005年法海寺景区晋升为国家“AA”级风景名胜区,投资3740万元的清代一条街修复规划己上报国家发改委。紫荆花宾馆与原有的五洋宾馆、外滩宾馆、友谊宾馆各俱特色,形成群星争辉之势,提高了接待水平,第三产业成为镇域经济发展一个新的增长点。
荆紫关古建筑群
荆紫关古建筑群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城西北44公里荆紫关镇。该镇西傍丹江,东依猴山,居豫、鄂、陕三省接壤地带,位置险要,临着丹江航道重要码头,是商业要地、军事关口。古镇依丹江东岸走势南北延伸
历史沿革:
春秋前属鄀国。
春秋后期至战国前期属楚三户邑。
战国后期属秦商淤。
秦、汉、晋属丹水县。
唐属内乡县。
宋属淅川县。
元属内乡县。
明至清道光十二年(1832),属淅川县荆子里。
宣统元年(1909)为西二区。
1942年为五区。
1947年为乡。
1948年为第六区。
1956年撤区并乡。
1957年置区。
1958年为荆紫关公社。
1961年复荆紫关区。
1969年为荆紫关公社。
1983年改荆紫关乡。
1986年乡改荆紫关镇建,名称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