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白马寺镇
行政地名: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白马寺镇 | 行政隶属:江陵县 | 行政代码:421024103 |
长途区号:0716 | 邮编代码:434000 | 车牌号头:鄂D |
行政级别:镇 | 人口数量:约5.1万人 | 人口密度:约341人/平方公里 |
辖区面积:约149.42平方公里 |
地名 | 行政代码 | 行政级别 | 资料介绍 |
地名由来:因境内于东晋元帝建武初年(317)所建的白马寺寺庙而得名。
2021年10月,白马寺镇上榜2020年度湖北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名单。
白马寺镇位于江陵县城区东北,东临沙岗,西接熊河,南抵普济,北倚六合,背靠长江黄金水道,市县主要干道熊沙线观、普公路、郝六公路穿境而过。地势西高东低,海拔落差不足4米,气候四季分明。国土面积149.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万亩,辖32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1个养殖场,26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1万人。
历史上,白马寺镇1949年属江陵县第五区,1952年以后先后隶属郝穴区、白马工委所、熊河区,1975年撤区并社时,从熊河区分离出来,以境内白马寺命名为白马公社,1984年改名为白马区,1987年撤区建镇改为白马寺镇。
白马寺镇是湖北省水产板块建设试点镇、省粮棉基地百强乡镇、中国香稻生产基地,近几年来粮食产量连年跻身全省百强。全镇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契机,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初步形成东菜西鱼、南稻北棉的农业产业格局,已建成了牲猪繁养、鱼莲共生、鱼珠混养、稻鸭共育、大棚蔬菜、优质油稻棉等板块基地,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均保持增长势头。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培植了天助米业、荆谷米业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白马寺镇多方筹措资金,在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入和改造力度,初步形成镇区面积2平方公里,集镇主干道1000米长的新农村集镇格局,工业、商贸、住宅区分布合理,水、电、通讯设施一应俱全。集镇供排水管全方位覆盖,水质完全达标;全镇路网建设迅猛发展,通村公路全部硬化;供电系统保障有力,线路畅通,建有35千伏变电站一座,两台主变容量共9500千伏安;通讯质量安全可靠,建有10000门程控电话和无盲点覆盖的移动通讯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全镇,通村率达80%,入户近5000户。
历史沿革:
白马寺镇所在区域在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纪初期,因长江河床纵坡下降变陡,流速增大,致使沙市砾质三角洲向东南推进,堆积为平原延伸至此地区。
荆江河段北向支流经沙市、窑湾、岑河、资福寺至白马寺,白马寺地域早就成为当时的交通通道。
东汉时期就有人集居成市,建于三国时期的金枝寺和建于东晋时期的白马寺就是最好的佐证。
元朝,属中兴路江陵县(中兴县),中兴县县治就设在白马寺镇赤岸。
明朝,属荆州府江陵县郝穴口巡检司,分属江陵县东南乡鹤穴汛及南乡沙市汛。
民国时期(1912-1949),分属郝穴保卫总团、熊河团防分局和沙市保卫团资福寺团防分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境内12个乡分别属郝穴、普济、岑河三个区。
1957年,属江陵县人民委员会白马办事处。
1958年,属郝穴人民公社。
1959年,属熊河人民公社。
1961年,属熊河区。
1975年,撤区并社,从熊河析出成立白马人民公社,属江陵县。
1984年,改为白马区属江陵县。
1987年,撤区改为白马寺镇,属江陵县。
1994年,荆沙合并为市,江陵设区,属江陵区。
1998年,江陵撤区设县,属江陵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