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柴湖镇

行政地名: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柴湖镇 行政隶属:钟祥市 行政代码:420881111
长途区号:0724 邮编代码:448000 车牌号头:鄂H
行政级别: 人口数量: 人口密度:
辖区面积:约225平方公里
地名 行政代码 行政级别 资料介绍

地名由来:1935年汉江发生特大洪水,堤防溃决,从此这里一片汪洋,人称“水湖”。后来,水湖里长出了可以烧火做饭的芦柴(即芦苇),人们将其改称为“芦柴湖”。芦柴湖面积200余平方公里,一眼望不到边际,于是,人们又把这里叫作“大柴湖”。1966年3月,河南省淅川县4.5万人迁至此地成立新建区。1968年秋,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听取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人汇报淅川县移民到钟祥情况时,总理用温和的语气对长江水利委员会负责人说:“新建、新建,几十年后还能叫新建,还是叫大柴湖好吗?”大柴湖的名字从1968年10月定格为大柴湖区。

2022年4月,柴湖镇入选2022年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2022年3月,湖北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命名柴湖镇为2022年度湖北省生态乡镇。

2021年10月,柴湖镇上榜2020年度湖北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名单。

2014年7月,柴湖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柴湖镇地上江汉平原,成立于1968年,系全国最大的水库外迁移民成建制集中安置区。该镇地理位置优越,东接大洪山麓,西临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南望历史名城荆州,北靠世界文化遗产、全国最大的明代单体帝陵-明显陵。现辖54个行政村,10.5万人,版图面积225平方公里。

建制三十余年该镇经济和社会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 经济建设发展迅速。2000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34亿元,财政收入突破600万元, 先后获得荆门市、钟祥市""棉花生产十强乡镇""、""牲猪生产十强乡镇""、""农业经济十强乡镇""称号。农副产品资源丰富。年产粮5000吨,棉花5 万担,油料2万吨,年出栏牲猪 5万头,其中优质三元猪2万头,以花生、大蒜、麦冬为主的多种经营生产已成规模,年产鲜蒜苔1万吨,麦冬500万斤。乡镇企业特色鲜明。形成建筑建材、五金线材、粮油加工、磷化工业四大支柱体系,年产值2亿元。 民营经济及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现有民营企业26家,个体私营户2600户。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水陆空交通便利,毗临焦枝铁路、汉江黄金水道、207国道及冷水飞机场, 省道寺沙公路贯穿全镇,境内路网纵横交织;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镇容镇貌焕然一新,公益设施日渐齐备;邮电、通讯、电力、供水事业发达,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历史沿革:

清朝以前,柴湖镇域属今旧口镇范围;光绪二十年,县设5镇、4汛、5乡,域属南乡,含汉江东岸一线。

1936年县设5区50乡镇,域含二区同寿乡全境和同安乡、和安乡、民物乡、旧口镇西部边缘;1941年废区设乡(镇),县设31乡(镇),域含延长乡全境和椿寿乡、松寿乡、旧口镇西部边缘;1946年,县并为24乡,域含精治乡全境和励志乡、民治乡、旧口镇西部边缘。

1949年7月钟祥县人民政府成立,域属石牌区管辖,设魏集、夹套、中心集3个乡;1950年设魏集、任滩、郑集、尤集、中心集、张集6个小乡;1954年4月,郑集乡、尤集两乡合并为生产乡,1956年2月魏集、任滩、中心集、张集、生产五个小乡合并为襄东乡,1958年9月公社化时,襄东乡从石牌划入旧口,设襄东管理区,属旧口人民公社。

1961年3月恢复区制,襄东管理区析分为襄东、东湖两个公社,属旧口区管辖。

1966年3月首批移民迁入柴湖,设新集人民公社以安置移民;1967年3月二批移民迁入,设新建区,下辖新集公社和红心、红英两个工作组;1968年10月三批移民迁入后,新建区更名为大柴湖区,辖新集、红心、红英、红升、红卫、红旗六个公社。

同年10月省政府发文,将旧口区所辖的襄东、东湖两个公社及花园公社的胜利大队并入大柴湖区,辖新集、红心、红英、红卫、红旗、襄东、东湖八个公社,1969年移民全部迁入完毕,又并为柴湖、红旗、红英、红升、襄东、东湖六个公社。

1975年11月撤区并社,大柴湖区更名为柴湖人民公社,原大柴湖区所辖六个公社更名为管理区,其中为便于区分,将应为柴湖管理区的“湖”字改写为“胡”。

1984年2月撤社并区,设钟祥县大柴湖区公所,辖柴湖、红英、东湖、襄东、红旗、红升6个小乡、53个生产大队。

1987年10月撤区建乡,设钟祥县柴湖镇。

辖柴湖、红英、东湖、襄东、红旗、红升6个片区,并增设一个新建村,此时,全镇村民委员会稳定在54个。

2013年12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柴湖镇成为全省最年轻的三大乡镇级开发区之一,辖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54个村民委员会。

CopyRight 2022-2023 海阔中华地名网 All Rights Reserved.山ICP备19002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