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
行政地名: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 | 行政隶属:咸宁 | 行政代码:421224 |
长途区号:0715 | 邮编代码:437000 | 车牌号头:鄂L |
行政级别:县 | 人口数量:约41.84万人 | 人口密度:114人/km² |
辖区面积:3680平方公里 |
地名 | 人口数量 | 辖区面积 | 行政代码 | 下属单位 |
通羊镇 | 约9.67万人 | 约139平方公里 | 421224100 |
|
慈口乡 | 约2.28万人 | 约154平方公里 | 421224203 |
|
燕厦乡 | 约3.21万人 | 约183平方公里 | 421224202 |
|
杨芳林乡 | 约7.77万人 | 约135.16平方公里 | 421224201 |
|
大路乡 | 约84.3平方公里 | 421224200 |
| |
大畈镇 | 约2.49万人 | 180平方公里 | 421224107 |
|
洪港镇 | 约3.14万人 | 约289平方公里 | 421224106 |
|
闯王镇 | 约1.95万人 | 约253平方公里 | 421224105 |
|
九宫山镇 | 约4.3万人 | 约197.7平方公里 | 421224104 |
|
厦铺镇 | 约383平方公里 | 421224103 |
| |
黄沙铺镇 | 约4.2万人 | 约276平方公里 | 421224102 |
|
南林桥镇 | 约3.3万人 | 约197平方公里 | 421224101 |
|
九宫山风景区 | 421224450 |
|
历史沿革
古籍载,通山地域在战国时为楚地,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下雉县,三国属吴之武昌郡阳新县,隋改阳新为永兴,唐属鄂州永兴县。
北宋乾德二年(964),南唐(遵北宋年号)始置通山县,以通羊、青山二镇各取一字命名,隶鄂州。开宝八年(975)属江南道。太平兴国元年(976)属荆湖北路永兴军,太平兴国二年属江南西道兴-,太平兴国三年降为羊山镇,不久复为县。崇宁元年(1102)属江西路兴-,南宋绍兴四年(1134)再次降为镇,翌年复县。元至元十七年(1280)属江淮行省蕲黄道,至元十九年属江西道,至元三十年(1293)属湖广省兴国路。明洪武元年(1368)属兴国府,洪武九年(1376)属武昌府兴国州。清康熙三年(1664)属武昌府。
民国期间,本县始终属湖北省辖。元年(1912)属第一区,3年(1914)属江汉道,16年(1927)直属湖北省辖。1930年建苏埃政府时,属湘鄂赣省鄂东南苏区辖。21年(1932),国民县府属第二行政督察区,25年(1936)改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解放后,1949年5月属大冶专署。1952年6月属孝感专区。1958年11月与崇阳、通城合并为崇阳县,1959年3月恢复通山县。1959年11月属武汉市,1962年5月复属孝感专区。1965年6月属咸宁地区。
区域演变 自宋建县至清,县域未发生大的变化。1929年东南革0据地形成,经大冶中心县委决议,阳新所属梅田、黄沙、大畈、慈口等地划归通山县辖。这一时期,苏维埃县府与国民县府并存,国民县府的辖域只限于楠林、城关、厦铺一线数点。1933年后,革命趋向低潮,苏区渐转向边缘山区,-政区扩展,梅田、黄沙、大畈、慈口等地仍归旧新县辖。1934年5月,湖北省政府决定将阳新县的黄沙、九折、慈口、大畈、燕厦与通山到的富有、横石潭大桥背等地,划为“大畈特别区”,直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辖。1935年6月撤销特别区,各地复归原县辖。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年,日军在占领区建伪政权;伪省府将阳新县大畈区划归通山县辖。抗日战争胜利后,阳新、通山两县参政机关争议纷起,经省决议,大畈区仍归阳新县辖。
建国后,1950年3月大冶行署析出阳新县燕厦、大畈、黄沙等地划入通山。1954年南林区高桥乡的黄泥档、三界宕、张家、孙家、花红等村及雨山乡的廖家山村划归崇阳县。1955年3月,阳新县八区白果乡陈村划归通山县。1971年,通山县杉木、太平、东源等地划归阳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