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
行政地名: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 | 行政隶属:濉溪县 | 行政代码:340621104 |
长途区号:0561 | 邮编代码:235000 | 车牌号头:皖F |
行政级别:镇 | 人口数量: | 人口密度: |
辖区面积:约168平方公里 |
地名 | 行政代码 | 行政级别 | 资料介绍 |
地名由来:浍河古名浍水,又名涣水,临涣城池因临涣水而建,故名临涣。
2020年4月,临涣镇上榜第五届安徽省文明村镇名录。
2016年11月,临涣镇入选第三批安徽省千年古镇。
临涣镇坐落在美丽富饶的淮北平原,位于濉溪县西南35公里处,北与相城疏达,南与蒙城通融,西与涡阳接壤,东与宿州比邻,肖淮公路穿城而过,交通十分便利。临涣现为全国500家小城之建设试点镇,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安徽省和淮北市两级综合改革试点镇,淮北市发展次中心,淮北市南部中心城镇。
临涣镇在历史上长期占有重要位置,根据宿州清代志、宿州明代志、临涣公社史、临涣区志等的记载,临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临涣保存着大量浸润着临涣古老精神和文化底蕴的古迹旧址。临涣古城墙、文昌宫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星台遗址、明清老街、龙须泉、临涣茶馆、山西会馆、袁氏宅院等文化古迹共同构成了古城临涣独特的人文风景。“濉涣文章地,两岸多奇才”。蹇叔、嵇康、嵇含、嵇绍、戴逵、戴颙、徐防等个个名彪青史,闪耀于临涣绚烂的历史长廊。
临涣还具有悠久的宗教文化和墓葬文化传统。历史上临涣的宗教文化呈现多元化,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留下了香山庙、城隍庙、临涣天主堂、慈云庵等丰厚的宗教文化依存。蹇叔墓、张晋亨墓、李沃孜墓群、码头汉墓群、城西元代墓群、兵部右侍郎碑等相继发掘出土,为华夏墓葬文化研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临涣镇是江淮地区远近闻名的古茶镇,镇中心一里多长的街面上汇聚了16家茶馆,茶座300余张,茶壶600多把。沏茶用水沿用古镇南端的龙须泉水,茶叶皆为六安茶棒,故名“棒棒茶”。茶馆里飘出的阵阵清香吸引着方园百里的众多茶客前来品尝。临涣民俗丰富,丝弦、坠子、泗州戏等民间曲艺,滑旱船、踩高跷、舞龙狮等民间歌舞广为流传,特产飘香,酱培包瓜、豆腐香乳、油酥烧饼、羊肉清汤、鸭汤油茶等民间美食令人垂涎欲滴。
临涣古镇彷如一部浓缩了的华夏文明史,地上、地下、城内、城外,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足迹。只要你
偶一俯首,便可以捡到两千多年前的瓦片、陶片,以及瓦片、陶片映射出的历史光辉
临涣城址
临涣古城建于汉代,早在秦汉时临涣镇已成为集市,隋唐时期成为贸易中心,店铺和商贩分布在城内长达数里、纵横交错的8条街上,成为苏、豫、皖贸易交往的重要商埠。临涣现存有文昌宫、城隍庙、蹇叔墓、传统
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
位于濉溪县西南35公里的临涣镇文昌宫和镇东6公里的小李庄。在淮海战役期间,这两处都一度作为整个战役的总指挥部——0淮海战役总前委的驻地。1948年底,根据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发生的变化,0中央决
历史沿革:
北齐天宝元年(550),废临涣郡,置临涣县;元至元二年(1265),临涣县废,降为乡,名涣阳乡;明属凤阳府,名为临阳乡;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改为临涣分州,宣统三年(1911)临涣分州改为临涣镇;1950年7月,设濉溪县为第七区;1955年12月,临涣区辖城西、石集、祁庙、夹河、韩村、临南、海孜和临北8个乡及临涣镇;1958年8月,临涣镇和城西、临南乡并为临涣乡。
同年9月,以临涣乡为基础,建立临涣人民公社,撤销临涣区;1961年年底,恢复区建制,设有临涣区;1969年3月,第二次撤区,设临涣人民公社;1980年12月,重新设区,设临涣区,辖临涣等7个公社;1992年3月撤临涣区,临涣乡、高皇乡、沈圩乡、湖沟乡合并为临涣镇;2000年为副县级镇;2006年3月祁集镇(骑路、沈桥、丁楼、陈口、王沃、祁庄、海孜、韩庄、陈圩、常庄、牛庄、四里、谢湖、大孙家、王楼、大高、柴洼、刘油坊19个村)并入临涣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