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余杭街道

行政地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余杭街道 行政隶属:余杭区 行政代码:330110013
长途区号:0571 邮编代码:310000 车牌号头:浙A
行政级别:街道 人口数量:约5.74万人 人口密度:约617人/平方公里
辖区面积:约93平方公里
地名 行政代码 行政级别 资料介绍

地名由来: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置余杭县,其义不明。据近代地名学家考证:“余杭”,系越语地名。当时浙江境内主要居民为少数民族越人,浙江诸县多以越人方言为名。据东汉《越绝书》:“越人谓盐为余。”同类地名还有余姚、余暨(今萧山)等,都是与盐有关的越语地名。在两晋与南朝之间(约公元三世纪至四世纪),有人对余杭一名在地名解释上作汉化。晋人司马彪(?~306)撰《续汉书》(此书已佚)的《郡国志》时引用民间传说,曰“禹航者,夏禹东去,舍舟航登陆,因以为名。”此外,还有人引用《说文》中“杭者,方舟也;方舟者,并舟也”的说法,使以“禹航”来汉化余杭,使之更为完整。且余杭水灾频仍,历代都倡导大禹治水精神,故“禹航”之说为不少学者所接受。但二千多年来,《二十五史》等各类正史均沿用余杭县名不变,对以“禹航”名县未予采用。

2022年12月,余杭街道被确定为2022年度浙江省现代商贸特色镇。

2022年3月,余杭街道入选2022年浙江省美丽城镇建设样板创建名单(县域副中心型)。

2022年1月,余杭街道被认定为2021年度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

2012年12月,环境保护部授予余杭街道2010—2011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古镇余杭位于杭州城中心西23公里处的南苕溪畔,西倚天目山脉,东连杭嘉湖平原,河网交错、群山翠绿、物产丰富,历来被誉为“文化之邦、丝绸之路、瓜果之地、鱼米之乡”。全镇下辖16个建制村,5个社区,28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7392人,总面积93平方千米。2004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53.7亿,比去年增长31.4%;农业总产值2.0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农村经济总收入50.4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8.4%,农民人均收入8156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8%;财政总收入完成2.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0%,财政体制结算收入完成1.63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4%。全镇形成了电器电子、塑业、木业等为主的块状经济格局,规划4平公里的余杭工业城基础配套工程已完成,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喜人成果。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优势凸现,已建成优质粮种、密梨、蚕桑、茶叶等农业园区十多个。镇内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商贸兴旺。随着杭州市旅游西进的战略方针的实施,余杭晚清城已建成,大禹谷、小西湖、双塔、安乐寺等一批旅游资源相继得到保护与开发。02省道穿镇而过、杭州文一路西延到余杭镇,宣杭铁路、15省道、运河、苕溪纵横交错,形成了水路交通运输网络;电信、供电、供水基础设施齐全;金融、保险事业兴旺发达;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医疗保健体系日趋完善。先后获得了杭州市小康乡镇、杭州市东海明珠、浙江省卫生城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文明乡镇、浙江省体育强镇、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翻开厚重的历史长卷,大禹曾在此治水、秦王赢政设郡立县、隋炀帝开凿运河、太炎先生就度执教、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的发生无不与古镇余杭有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激励着余杭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定会发扬大禹治水的创新务实、同舟共济的精神,将明日的余杭建设得更加辉煌。

余杭县肇建启圣祠碑

余杭县肇建启圣祠碑位于余杭街道通济社区太炎小学内。年代为明,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2009年,余杭县肇建启圣祠碑被公布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明伦亭屋檐内范围,总面积为136平方米

国殇公墓

国殇公墓位于余杭街道安乐山(宝塔山)南麓。年代为1946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19年,国殇公墓被公布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宝塔山烈士墓

宝塔山烈士墓位于余杭街道安乐山(宝塔山)南麓。年代为1962年,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13年,宝塔山烈士墓被公布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苎山桥

苎山桥位于余杭街道仙宅村苎山畈与施子池畈交界处。年代为清,类别为古建筑。2009年,苎山桥被公布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桥体外扩约10米,总面积为903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

余杭通济桥

余杭通济桥位于余杭街道通济社区,南北向跨南苕溪。年代为明,类别为古建筑。2009年,余杭通济桥被公布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伦堂碑

明伦堂碑位于余杭街道通济社区太炎小学内。年代为清,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2009年,明伦堂碑被公布为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明伦亭屋檐内范围,总面积为136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南、

CopyRight 2022-2023 海阔中华地名网 All Rights Reserved.山ICP备19002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