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彭水县黄家镇
行政地名:重庆市彭水县黄家镇 | 行政隶属:彭水县 | 行政代码:500243106 |
长途区号:0409600 | 邮编代码: | 车牌号头:渝 |
行政级别:镇 | 人口数量:约53411.8万人 | 人口密度:4619599人/平方公里 |
辖区面积:115.62平方公里 |
地名 | 行政代码 | 行政级别 | 资料介绍 |
地名由来:黄家镇因该地黄姓人多而得名。
黄家镇位于彭水的西南面,距离县城46公里;东与朗溪相邻,西与润溪相靠,南与务川、龙塘相连,北与靛水、汉葭相接。海拔在320—1675米之间;面积有115.62平方公里,下辖12个村1个居委,共有耕地面积30657亩(其中:田5992亩,土24665亩)。全镇通车到村率100%,到组率80%以上。
黄家镇地处渝黔边区大娄山北缘山地,属中低山地带,属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常年平均气温17.50℃,降雨量1104.20毫米,蒸发量950.40毫米,气压978.60百帕毫巴,无霜期311天。总的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集中,光照偏少云雾多,春来较早多夜雨,夏季炎热多伏旱,秋季凉爽多绵雨,冬无严寒少霜雪。无霜期长,具有典型的季风气候特征。早春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常有局部大风、冰雹;初夏常有连阴雨;盛夏多伏旱,常有酷暑;秋季多绵雨;冬季少雪无严寒,日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
地貌类型复杂,自然环境各异。山脉走向呈东北向,低阶地、坡麓、岩溶洼地及小型山间盆地相间,顺逆地貌并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为构造剥蚀的中低山地形,成层现象明显,多石灰岩,夹有页岩和砂岩。海拔在320—1675米之间。
历史沿革
黄家镇历史悠久,因集镇驻地有黄家河、双叉河在此汇入阿依河,故古时又称双河场。清初,肖氏兴起,改名肖家坝。迄止清代中期,肖氏没落,黄姓人多势大,又更为黄家坝,沿用至今。
民国29年,黄家坝曾为第三区驻地,辖有今黄家坝大部及武隆县江口区全部乡镇。民国31年,区治移至江口镇后,仍为三区辖境。
解放后,1951年建政时为第八区,区委、区公所均设在黄家坝。1952年土改时,又析置大厂乡。
1958年各乡改称人民公社。1994年1月撤区建制,设0彭水县委黄家坝区工作委员会。2001年8月机构改革,撤销原上岩西乡、猴栗乡、大厂乡等所属行政区域,合并组建黄家镇。
行政区划
黄家镇位于彭水的西南部,距离重庆主城区316公里,彭水县城46公里。东与朗溪乡接壤,南与贵州省务川县浞水镇相连,西与润溪乡、龙塘乡比邻,北与靛水乡、汉葭镇相连。
全镇面积115.62平方公里,下辖先锋1个居委、光辉、漆红、香楠、金池、新家、燕子、刘家坪、白沙河、鹿井、大厂坝、洋藿、长岩12个行政村。
民族人口
全镇以汉族为主体,此外有苗族、土家族、回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镇域内各少数民族仍保留着自己的传统习俗。现有人口5341户,18019人,其中农业人口16876人,非农业人口1143人;劳动力资源8722人,转移劳动力4000多人。
物产资源
黄家镇地下、地表资源丰富,组合条件较好,利用价值高,开发潜力大,是该县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之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镇域植物资源丰富,盛产享有“山珍菌王”美誉的大脚菌。
全镇现有耕地28646亩,其中水田5992亩,土22654亩,林地60657亩。粮油、烤烟都享誉全县,是全县重要的粮油基地之一。
同时,黄家镇也是全县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初步探测有莹石、重晶石、铁、铝等矿产资源,极具开发潜力。有黄家河、白沙河、双叉河等3条溪河分别发源于茂云山东西两侧,阿依河由西南向东北斜贯东部,水力资源较为丰富,现已建成装机2000千瓦的三县电站、飞水岩电站,正在拟建长欣电站。
社会经济
黄家镇主要以粮油、烤烟、辣椒为主导产业,以畜牧、旅游为特色产业。
2007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7269万元,同比增长27.5%;财政收入达到762.6万元,本级财政收入增长49.5%;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655万元;粮食生产达到12583吨,人均占有粮达746公斤;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9.5%,达到2759元。
一、努力培育支柱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到2005年底全镇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5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00元,产粮实现11860吨,人均占有粮720公斤;转移剩余农村劳动力4000人,实现劳务收入1200万元;财政征收收入实现105万元,完成分税制任务的125%。
1.稳定粮油基础,普及良种良法。一是全面推广农业机械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普及良种良法推广优质良种,粮食播种面积达到65975亩,产粮11860吨。
2.大力发展烤烟生产支柱产业。全镇种烟规模2005年达4421亩(有9个村,40个组,350户种烟农户),其中种植地膜烟3000亩,露地烟1421亩,收购烟叶97万斤,上等烟比例34 %,中上等烟比例达到 82 %;总产值达430万元,税收达到79万元,超任务完成了年初目标。
3.立足资源优势,推进畜牧上台阶。
(1)努力扩大饲养规模,2005年出栏生猪20543头,牛650头,羊3257支,家禽34382只,存栏生猪18507头,牛6892头,羊5170支,家禽45842只。
(2)重抓典型引路,努力培植养殖大户,全镇共培植专业养殖大户9户,其中家畜养殖户5户,家禽养殖户4户。
(3)狠抓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春秋两季“三联苗”注射率达到100%,“五号病”疫苗注射率达100%。-防治实现零目标,圈舍消毒率达100%,确保了镇辖区内清洁无疫。
4.巩固植树造林成果,强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200年成片造林3700 亩;全面落实天然林管护面积4.2万亩,强化林政执法和规范化管理,实现“四无”即:无森林火灾,无乱砍滥伐,无林权纠纷,无病虫灾害发生。
5.做活劳务产业,搞好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建立健全了资源调查、劳务培训、劳务输出三大体系,组建了机构,明确了领导,落实了人员,健全了制度,保证了工作正常开展。2005年共组织劳务输出4000余人,有力的促进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开展,确保了农民增收目标的实现。
6.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推进商贸流通建设;一是引进外资800万元建成了长旗坝三县电站,工业实现零的突破。二是按照高起点、高规格的要求,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三是彻实做好茂云山、长溪河生态资源的保护工程,积极推进旅游资源的开发,确保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二、严格人口计划,狠抓计生工作
该镇以加大“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的落实为重点,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为载体,狠抓计生基层基础各项工作。2005年全镇做到了符合政策生育236人,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4.92%,人口统计误差率,计外多孩率分别控制在了2.19%和4.24%以内,综合节育率达到96.27%;当年计外生育处罚面达到100%,兑现率达49.21%;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外出育龄妇女孕检证明寄回率达86.04%,采取综合措施降低了出生婴儿性别比,实现了119:100的目标。投资12万元完成了计生服务指导站的建设。
三、强力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健康和谐发展
1.教育工作
全面推进“科教兴镇”战略,巩固“两基、普实”成果。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有计划地派年轻的骨干教师到外面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经历,从而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对镇辖区内的中学、中心校、猴栗完小、大厂完小全面开展了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做到了学校、家长、学生三满意。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扶持救助力度,确保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进一步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和贫困家庭子女入学救助工作,2005年解决了农村特困家庭子女“读书难”的问题(两免一补对象1888人,民政救助103人)。
2.卫生工作
(1)为了进一步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尽快建成覆盖农村,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求助体系。着重改善了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建立健全了机构。全面推进农村合作医疗站点建设和农村医疗制度建设。全镇已建成16个农村合作医疗站点,有效解决了农村人口“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
(2)食品药品卫生安全工作已作为了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在抓,真正做到了“一周一检查,一月一整顿”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许支持。从而有效杜绝了重大流行性传染病和集体食物、药物中毒事件以及重大医疗事故的发生。
3.社会保障服务工作
(1)严格坚持“按政策标准,集体把关审查,按时足额发放,确保社会稳定”的原则。2005年共足额发放低保金138520元(享受对象183人);发放抚恤金、定补款214627元(享受对象116人),发放农村五保户零花款43800元(五保对象73人)。
(2)认真做好了及时查灾,按时报灾工作。组织灾民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切实为灾民排忧解难;今年以来镇相继发生风灾、雹灾及洪灾数起,使农作物受灾面积多达29730亩,受灾农户3233户。该镇在财政十分拮据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资金29350元并及时发放到了受灾农户的手中,以解灾民燃眉之急。基本做到了人心稳定社会安定。